罗松:90后小伙的11年志愿者人生
罗松在北碚山火救援现场 受访者供图
老旧的居民楼里隐藏着一间工作室,没有精心装修过的房间,简单用书架和资料柜做隔断,二三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纸箱子和医学书籍,墙上挂满了红色的锦旗、贴满了陈旧的照片……近日,记者走进市慈善总会志愿者罗松工作的地方,这里是见证他多年志愿者生活的“战场”。
乐于助人的火苗悄悄点燃
罗松,璧山区丁家镇金桥村人,91年生,今年32岁的他已有11年的志愿者生涯。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走上志愿者这条路,是源于金桥村里互帮互助的邻里生活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金桥村大部分家庭都种植谷子和玉米。每年丰收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要割谷子、收玉米,遇到地离得远的情况,运送就成了件棘手的事情。罗松笑着说,这个时候村里人都会来帮忙,从收谷到打谷,再到运送,甚至是晒谷,都少不了村民热情的身影。
收谷之时正值炎炎夏日,在罗松的印象中,父亲常常扛着工具去地里帮人割谷子,汗水打湿了父亲的衣背,也浸润了罗松的心,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助人为乐的火苗。
谷子割了一年又一年,转眼到了2008年,这一年罗松上高二,平静的生活在5月12日的下午被打破。
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到罗松母亲的耳中,原本收入不多的家庭为灾区捐了200元,这是罗松在学校1个月的生活费。由于从小生活在互帮互助的环境下,此时的罗松已经懂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他人伸出援手。“两把红色电筒和两双胶鞋大概花了40元。”罗松说,这是自己从生活费里匀出来的钱,是为灾区献出的一份爱心。这点物资虽然微不足道,却是罗松心里那颗小火苗第一次释放出的微弱光芒。
奉献自己照亮他人
2009年夏天,罗松考上了大学,他选择就读临床医学专业。“在我眼中医学是神奇而又神圣的。”罗松说,学医可以救死扶伤,穿上白大褂让自己很自豪。
刚上大学的罗松加入了学生会,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学校各大社团。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他了解到学校有志愿者活动团体,于是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各个专业的同学开始了大学四年的志愿者时光。
每到周末,罗松便会和同学们一起去重庆的敬老院为老人们做针灸和推拿。红叶敬老院、曾家岩敬老院、小泉福利院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大学期间,罗松和同学组织参与了许多类似的志愿活动。2012年,罗松注册加入市慈善总会志愿者组织,正式开始了长达11年的志愿者道路,而这一年罗松21岁。
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这也是罗松加入志愿者组织后第一次参与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由于当时年纪尚小,救灾经验不够丰富,所以他只是负责运送患者以及处理一些皮外伤。罗松感慨地说,自己第一次亲临现场才明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在往后的志愿者生活里,罗松进过社区、学校,为居民和学生讲解急救知识;前往武汉,成为最美逆行者;参加过北碚山火救援,筹集资金支持营救……这些年,罗松参加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约2000个小时。在这11年的志愿者生涯里,埋在他心中的火苗不断燃烧,成为照亮他人的一缕光。
众人拾柴火焰高
“大爱精神是《亮剑》这部电视剧教给我的道理。”罗松说,这是自己最喜欢的电视剧,看过之后越发觉得生命短暂,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此,在市慈善总会支持下,他组织成立了市慈善总会志愿者总队医疗救护转运大队并担任队长,这一次他不再是以个人的名义参与志愿服务,而是带领一群同样有着大爱的人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现场情况非常复杂急迫,只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的队伍才能临危不乱,更安全、高效地完成救援任务。”罗松说,这是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道理,也是自己组建这只队伍最重要的原因。队伍里有警察、退役军人、中医、司机、清洁工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因此统一的志愿者培训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事情。凡是要加入这只队伍的志愿者,必须先考取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这样才能保证在志愿活动中相对专业地完成任务。
罗松带着经过专业培训的队伍进社区、学校做急救科普,还关心困难群众和残障人士的就业、出行等问题。不仅如此,队伍有时还会到重庆周边的城市进行支援。“我们有很多全国范围内的志愿者群,救援消息都在里面发布。”罗松说,哪里有需要,自己和队员都会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一声“谢谢”就是最好的回报,这是在为自己积累正能量,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三十余名队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罗松说,每个人每天都为社会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罗松完成了从志愿者到队长身份的转变。“因为我是队长,我会更加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罗松说,未来将带领这只队伍继续前行,让更多人受益,让社会更和谐、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