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11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万水千山中华情 瓦尖山村赋 红霞尽镀万家银 亲如一家万达开(歌词) 妙文佳句觅雪影 墨竹册页(选四)

版面翻页
视野
03
万水千山中华情

——读《我用一生爱中国》

□ 作者 钟芳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不乏一些国际友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热血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作家谭楷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讲述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获得者,国际共产主义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柯鲁克的动人故事。该书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1915年,伊莎白出生于中国成都的华西坝。这位百岁老人在她成长的岁月里,亲历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到成长,再到成熟壮大的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程。她的人生经历可谓精彩丰富,但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她对中国的赤诚之爱。

青少年时代,伊莎白辗转成都与多伦多之间,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良好熏陶。大学毕业后,她被中国的古老文化和大美风景所吸引,毅然回到中国,开展人类社会学方面的田野调查。从四川汉源赵侯庙,到理县八什闹,再到重庆璧山兴隆场,来往穿梭于这片深情的大地,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人类学研究,找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这场艰苦的跋涉中,伊莎白不仅是记录者,她还竭尽所能地帮助乡民改善生活。在重庆璧山,她在开办平民学校普及教育的同时,还引进西医,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与此同时,她笔耕不缀。当年,她所撰写的《兴隆乡——华西红色盆地中的田野调查》一文,和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等被称为中国人类学的先驱之作。

二战爆发后,伊莎白随同丈夫一起回到英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结束后,出于对中国的眷恋,伊莎白夫妇再次回到中国,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参与创办了外事学校,开始着手为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两人与学员们一样,吃棒子面、野菜粥,住简陋的农舍,睡硬邦邦的土炕。由于他们的突出贡献,1949年10月1日,两人受邀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后来,中央外事学校更名为外国语学校,两人不仅教学员们外语知识,还带他们深入工厂、农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大批外国语方面的人才。期间,两人还参与编写新中国第一套大学英语教材,编撰了《汉英词典》。当时,国外有好几所知名大学许以重金邀请他们出国任教,面对丰厚的金钱诱惑,伊莎白和丈夫不为所动,目睹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因为,他们也曾和无数拼搏者、奋斗者一样,在广袤的中华大地默默地耕耘过,挥洒过自己辛勤的汗水。他们毅然把根牢牢地扎在中国,选择生活在这片阳光明媚的土地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人退休后继续奉献在教育事业上,伊莎白则发挥自己专长,在故地重游的基础上,将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断已久的人类学写作捡拾起来,经整理编撰,相继写出了《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等专著,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向外界传递中国声音,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用一生爱中国》一书循着伊莎白的成长轨迹,用鲜活的事例和朴实无华的书写,讴歌了伊莎白一生热爱中国、追随中国的炽热情怀。无论是贫穷落后的旧时代,还是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抑或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伊莎白始终都能坚守自己的人生初心,热切地追求着光明,选择坚定地与伟大的中国、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风雨同舟,同呼吸、共命运。她用满腔的热忱,肩负着时代的使命,热忱服务于人民;用真诚无私的担当,执着投身于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当中,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谱写了一曲撼人心魄的颂歌。

书中,在谈到与中国的一世情缘时,伊莎白谦逊地表示:“我没有那么伟大,就是每次都选择了中国,选择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选择和喜欢的人民在一起。”伊莎白和她的丈夫用热切的实践,践行了一生爱中国的美好夙愿,用朴实的赤子之心,用清澈的世纪之爱,书写了与伟大中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人间佳话,正如伊莎白在书中所言:“中国共产党对我们的信任使我们有了归属感,我们从不后悔来到中国。”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