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政协委员米德昉
11月8日早上8点,市政协委员、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请进请进,还没来得及整理,有点乱。”看到记者一行的到来,米德昉绕过办公桌上前热情打招呼。
他的办公室并没有摆放常见的接待桌椅,紧贴两面墙壁摆放的四个书柜是最显眼的布置。书架上大部分是与石窟有关的书籍,还有文化历史类书籍,他说,“做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学科专业上,为了把一个问题研究解释清楚,我们需要了解考古、历史、宗教、艺术等各个学科知识,查阅大量资料去寻找解释问题的依据。”
米德昉自嘲为学术宅男,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石窟艺术的研究中。2013年,他离开家乡甘肃,来到大足石刻研究院担任研究中心主任。当时,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巴蜀石窟整体研究远不及敦煌、云冈、龙门等北方石窟,而这一领域的诸多空白在米德昉看来正是研究的意义。
“做研究不能闭门造车。”除了在办公室进行资料查阅和梳理等日常研究,米德昉每年都会安排一个月左右进行石窟田野调查。“有哪些类型的石窟造像?雕刻于哪个年代?规模有多大?”每次外出调查,记录、拍照、画速写是例行工作。“在别人看来我们外出调查是在旅游,其实不然,游人是为了欣赏风景取悦自己,我们则是为了拿到一手资料做研究。”
在研究大足石刻的10年时间里,米德昉在专业学术领域不断钻研,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积极申报各类研究课题。不久前,他刚带领团队以最高评价“优秀”结项了一个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巴蜀宋代石窟艺术与宗教文化研究”,这也是研究院成立以来第一次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对巴蜀地区石窟艺术进行的综合研究。
为把大足石刻文化价值推广得更远,研究院发展更进一步,米德昉专注于学术而不局限于学术,他主动“走出去”,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在各地高校、博物馆等举办学术讲座,创办学术刊物,接受网络直播、媒体采访等,持续在各种渠道和平台为大足石刻发声。
经过多年的坚持推动,米德昉明显感受到大足石刻在国际国内的知晓度有了明显提高,“现在许多学术性会议都会主动邀请我们参加,有关石窟方面的研究也会主动找到我们合作,曾经依靠约稿为主的大足学刊物,如今来自国内外作者的主动投稿不断。”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政协委员,这些年米德昉多次为大足石刻的保护与研究建言献策。“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需要人才先行,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人才和其他研究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他提出的关于石刻研究保护人才的提案引起大足区委、区政府的关注。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已建立起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创办了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研究院,为大足石刻培养专门的研究人才。
2018年,米德昉又针对大足石刻景区讲解员队伍管理不规范问题提交了提案,“对于大足石刻这样的大型世界遗产,景区管理不规范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今,大足石刻景区讲解员队伍的管理已实现了规范化,讲解词也进行了统一培训,游客体验感得到明显提升。
靠近米德昉办公桌的墙面上挂着四川、重庆及大足、安岳等地石窟地域分布图,还有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亲手画的北山石窟线图,这些图便于他做研究时及时查阅,同时也提醒他不忘职责使命,把大足石刻推向更广阔天地,“大足石刻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刻写着鲜明的历史文化记忆,它具有唯一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它,让它继续在世界文化长卷上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