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12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柚海来了“绿皮车” 在涪江边观红嘴鸥 (外一首) 溪口淘金 致爱情天梯(外二首) 风聚拢我们,又拆散了我们 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

版面翻页
视野
03

溪口淘金

□ 作者 文猛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这句诗写的是溪口,不是我要记录的万州区溪口乡。但诗的意境是相通的,把这句诗放在大江边,放在溪口乡,也很妥帖。

我要记录的溪口,背靠方斗山,是古老长江边一方著名的水码头和旱码头。大溪河水流入长江,古镇溪口就在大溪河与长江汇流处。奔流的大溪河流入长江,冲成一片青石滩,在流入长江的时候,河面慢慢收窄,形成一方淘金的好地方。漫长的时光格上,溪口人和慕名而来的淘金人在种植瓜果的空隙,总会来到青石滩,面向方斗山挖出一个又一个淘金的山洞,用江水淘洗砂石里的黄金,他们坚信那是方斗山倒给溪口人的金子。

大溪河里淘黄金,长江之上扬船帆,古道上面背二哥,在溪口,在长江边,只要你勤劳,总有你丰厚的收获。

古老的溪口场背后,一条古道通往湖北利川,这条古道叫“溪马古道”,连着长江、连着古码头古场镇,这是走过方斗山最繁华的古道。溪口背二哥从溪口码头上搬下货物,或从很远的地方往溪口码头搬运货物,让长江、让古道送到更远的地方。

淘金业的红火,背二哥的云集,这是溪口场最繁华的一段时光,溪口成为在江上走的人、在路上走的人最温馨的驿站。溪口人用船桨在江上淘金,用手在青石滩淘金,用脚印在古场上淘金。

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古道上的溪口古场、长江边的溪口码头,以及胜利、蒲家、玉竹等六个村庄,全部淹没在上涨的江水中。

高峡平湖,水涨村高。曾经的溪马古道早已不能完整地在大地上呈现,我们只能看到断断续续的古道,讲述着遥远的溪口故事。古道走远了,溪口新的道路和新的溪口人上场!奔流的长江,高高的方斗山,勤劳的溪口人最熟悉自己脚下的土地,溪口人开启千百年来最华丽的转身,花果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庄稼。

溪口人沿江、沿路、沿山发展农业产业,种植适宜这片土地的花果20多个品种2.4万亩,春天有李子,夏天有枇杷、桂圆,秋天冬天有金秋砂糖橘、玫瑰香橙,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四季瓜果香,处处景留人,给大江边一片花果飘香,古镇溪口成为今天的“甜美溪口”。

溪口古人在这片土地上下了一盘好棋,今天的溪口人接着下了一盘好棋。

如今,我走入溪口,清清的大江,清清的风,海海漫漫的柑橘林挂上了金黄的砂糖橘,给方斗山点上了无数盏金黄的小橘灯。走进玉竹村橘园,并不高大的橘树上结满了砂糖橘,它们的金黄,它们的香甜,恨不得有一双巨大的手把这些美丽的砂糖橘捧进手心。它们是溪口人淘到的金砂吗?

四季果香,临港小镇,甜美溪口,奔着这些果香,奔着高峡平湖,溪口成为远远近近的人们采果、看江、听风的打卡之地。

沿着滨江小道,一路有很多滨江民宿。我们预约的是橘桂人家。橘桂人家建在当年引领江上船只的兔儿梁信号台旁,由当地的闲置空房改建而成,如今由陈芳华夫妇经营。陈芳华的父亲曾经多次走过溪马古道,后来在溪口老场开过饭馆。陈芳华受父亲影响,先在溪口玉竹村种了2000亩砂糖橘,后又承包下橘桂人家,他们怀念父亲讲过的在溪口的岁月,好让到橘园采果的人们有一方观江的地方,他们在溪口开始人生新的芳华。

坐在橘黄色的院落中,院外就是烟波浩淼的长江,对面是古镇瀼渡。江风吹来,带来大地上的橘香,带来柴火灶上的柴火饭菜香,大江奔流,心里却格外安静。陈芳华好像特别懂我们的心思,在院中支上木桌,摆上中国象棋。車走直路,象飞田,炮打翻山……

阳光照过来,那“車”是金色的!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