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臂伸缩旋转、1000多台机器人有序协作、激光焊接高速运转……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沙坪坝区的赛力斯凤凰工厂,看到一块块钢板经过机器人组成的“机械森林”,进行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步骤自动化生产,最后成为整车的生动场景。
从一块钢板到一台整车,数字化让汽车制造更“智能”。据了解,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工厂的建设,实现了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生产运营成本降低20%,制造效率提高25%。
该公司的“数字智造”之路,只是我市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典型示范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快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目前,我市已推动实施60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144个智能工厂和958个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6.8%。
如何加快推进我市工业企业数字化变革,进一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部分政协委员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建言。
“中小微企业要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上云用数’是实现‘赋智赋能’目标的第一步。”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苓玲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存在“不想上不想用、不敢上不敢用、不会上不会用”的难点和痛点。她建议加大财政对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数字化转型金融产品,依托各类投资基金,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其实现数字化转型。
聚焦数字经济人才瓶颈,刘苓玲还建议由相关部门组建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顾问团队,为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提供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搭建中小微企业数字经济人才共享平台,制定数字经济人才(团队)引进专项补贴政策。“还要完善企业安全‘上云用数’的法律规则,避免企业因发生数据泄露等产生重大损失,打消企业‘上云用数’的顾虑。”刘苓玲补充道。
“制造业是主导性和综合性产业,重要的是链条上的‘智造’和体系上的‘配套’,这些都需要重资产投入。”在市政协常委、重庆博象文化旅游产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博洲看来,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中小企业来说,需要有关部门和链主企业的定向扶持。他建议,用市场化方式,以中央厨房的形式建设一个数字化、智能化整体改造平台,对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改造。
在市政协委员、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巩书凯看来,工业互联网是产业、行业、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他建议,针对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深本土工业互联网企业与重庆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