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赋能 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渝中区作为重庆历史最悠久、建成时间最长的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已从开发建设为主的“外延式”拓展阶段逐步进入城市更新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近年来,渝中区抢抓国家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契机,在存量中求变量、更新中谋创新、变局中开新局,高效利用有限空间资源,释放空间布局优化效应,深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做深做实“持续优化、彰显特色、放大优势”三篇文章,助推渝中区“四化”现代都市、“四区”首善之地建设。
顶层谋划 完善更新路径
近年来,渝中区落实《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要求,抓住城市更新试点机遇,参考深圳、广州等先发城市经验,建立具有渝中特色的城市更新工作体制机制。
完善更新规划体系。编制完善《渝中区城市更新规划》,明确“减量、增绿、留白、提质”的更新原则,确定整体更新、综合整治、风貌保护三类城市更新模式,划定解放碑-朝天门、上清寺-两路口、大鹅岭、菜园坝、大坪五个更新片区18.03平方公里更新范围。完成《渝中区城市更新片区策划》,谋划“十四五”期间1390万平方米更新规模,拆旧建新20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1140万平方米,保护修缮50万平方米。
健全完善政策体系。着力解决城市更新路径不清晰、流程不规范等实践操作难题,制定出台《渝中区城市更新项目规划用地及建设管理工作规程》,根据更新方式区分保留维修型、改建加建型、拆旧建新型实行分类管理,形成“1+1+N”更新政策体系,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和政策程序束缚,优化完善城市更新项目操作实施路径。
探索投资融资模式。针对城市更新融资难度的实际,采取财政资金带动、市场主体参与、居民群众联动相结合的方式,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集中统筹使用各级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养老、卫生健康等专项资金,大力推动“政府出资源、企业搞经营”的政企互助互利模式,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鼓励产权人深度参与,广泛调动各级各类资金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实施。
组织重点片区规划。完成朝天门解放碑片区城市更新提升规划,划定陆域3.8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从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核心功能、基础功能,提升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等7个方面着手,形成25项城市更新提升事项。开展大溪沟片区城市更新提升规划,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供高品质产业载体及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企业回流和周边产业入驻,建设黄花园现代服务产业园。
整体更新 重塑空间格局
针对2000年以前老旧建筑集中、现有功能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综合整治难以有效改善现状问题的区域,进行整体更新,塑造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整体更新项目谋划实施。立足区情实际,在保留老城的格局和肌理基础上,渝中区精心谋划解放碑CBD、长滨沿线、中山三路、大坪创智产业园、菜园坝滨江城、金银湾、大鹅岭景区、煤建新村、黄花园片区、朝天门市场等整体更新“十大项目”规划方案,发挥教育、医疗、商圈、轨道交通优势,重塑优质产业载体和居住社区。
重点更新项目规划建设。近年来,渝中区先后组织一系列重点更新项目实施。开展解放碑CBD项目建设,打造十字金街高端商业聚集区,完善周边功能配套,形成解放碑核心区高端消费集群。实施朝天门市场项目,景观改造约2.34万平方米,外立面改造约1.4万平方米,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商贸体系。完成水巷子城市更新项目,活化利用美丰银行旧址等文物,引入中银金租等全国金融法人总部,落地揭牌成渝金融法院。组织策划中山三路城市更新项目,串联大礼堂、文化宫、大田湾体育场等西南大区风貌轴线,提升周边环境品质及产业业态。谋划重庆长滨沿线8个地块整体更新项目,打造高端产业总部集群。研究大鹅岭城市更新项目,打造都市5A级景区及商业商务办公区。
空间形态整体优化提升。聚焦提升整体更新质量效益,渝中区开展整体更新系列专项规划研究,组织城市色彩、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儿童友好社区、文化元素建筑环境表达、山城崖壁保护等7个专项规划研究,针对更新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前瞻性思维强化规划谋划,从立面、色彩、形态、文化等规划要素统筹引领上把控更新标准质量,推进整体更新有力有序实施。
综合整治 补齐功能短板
针对人居环境待提升、功能业态不相符、服务设施需完善、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区域,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分类施策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空间优化升级等综合整治,持续完善基础配套、补充功能短板。
两江四岸整体提升。突出堤岸江滩、建筑外观、城市色彩等7大方面,聚焦江滩“治乱”、道路改造、优化观景等关键要素,完成洪崖洞人行空间优化等4个项目建设,开展朝天门片区安全整治、长滨路道路下沉改造等12个项目实施。聚焦城市突出问题,以整体形象品质、公共空间为重点,优化完善飞机码头—燕子岩—枇杷山传统风貌区、核心区交通组织等16个项目。着力放大城市优势、彰显渝中特色,聚焦补齐功能、提升形象、优化品质,系统谋划观光旅游、公共交通、建筑色彩等储备项目26个。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坚持“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留记忆、强管理”十五字整治原则,先后完成桂新村、二普小区等97个老旧小区建筑本体改造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改造面积约800万方,极大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有序实施管网修复、管道疏通等功能优化,加强绿地的空地空间场景营造,使群众家园变品质公园,实现改造后推窗能见绿、楼前有花园,双钢路老旧小区入选全国“加强物业管理?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加强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增加智慧消防、高空抛物监测、居民一键求助等智慧化管理服务,将重庆天地片区、民乐村社区打造为“完整社区”“现代社区”。深挖年代特色,植入丰富文化体验,枣子岚垭小区美化空中步道,打造儿童游乐园、健身场地等,实现“小而美”“小而优”的魅力社区,在嘉西村小区打造“嘉西八景”、获评“重庆最美小巷”,独具山城魅力的特色小区鳞次呈现。
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着眼解决老旧小区居民“出门难”的问题,渝中区将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作为民生工程,区规划自然资源部门有效解决占用国有空地、“采光通风影响”等问题,确保电梯加装工作顺畅实施。近年来,渝中区组织加装电梯181台,投入使用电梯158台,将解决居民出门难题实事办实。
传统商圈提档升级。重点围绕商业综合体整体升级、周边配套改造完善、智慧商圈建设、交通缓堵、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升商圈品质,推动商圈业态整体焕新。推进大都会广场改造、渝都酒店装修改造等沿线20余栋、50万平方米老旧楼宇改造升级和功能置换。调减低效仓储物流、批发市场等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菜园坝水果市场、储奇门沿江棚房市场、西三街水产市场等一批低效业态。
风貌保护 厚植历史底蕴
渝中作为“历史母城”,积淀厚重的巴渝、三峡、移民文化,现有历史文化街区3处、传统风貌区9处、各类历史建筑44处,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传承保护、活化利用好这些宝贵历史资源,是对“三千年渝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厚重历史的责任担当。渝中区坚持在更新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全面推进渝中区“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城区建设。
风貌街区传承保护。坚持保护规划先行,组织李子坝、山城巷、中山四路等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对风貌街区内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古树名木、院落残墙等历史要素进行系统管控。坚持“保护、修缮、改造”原则,对风貌街区内文物及老建筑原地旧砖瓦修缮,实现留住记忆、传承文脉的效果。近年来,渝中区因地制宜完成十八梯、山城巷、大礼堂等风貌街区规划建设,十八梯“云梯式”建筑风貌、山城巷江景临崖体验,场景式还原“老重庆”生活,成为极具特色的文旅集聚区和网红打卡点。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成功申报历史建筑44处,数量居全市前列。完成44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挂牌保护,组织23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定期维护,全区历史建筑完好率达84%。建立主管部门、管委会、业主单位协同联动利用机制,突出功能性、整体性、实用性融合,推动成渝金融法院、渝欧跨境商务公司等60余家实体入驻新华路66号、民盟机关报旧址等历史建筑,助力34处历史建筑得以有效活化利用,空间利用率达77%。
特色风貌整体打造。近年来,渝中区注重公共空间优化升级,将“人文渝中”建设融入城市气质、街巷肌理、百姓生活,打造山水交映的“母城”特色风貌。提升6.3平方公里山脊线、19.1公里水岸线,打造“一带六横十六纵”总长度100公里步行系统,加快戴家巷临崖步道等特色品牌建设,完善城市观景步行通廊,保障游客良好步行体验。组织城市风光眺望系统专项规划,打造24个极具特色的山城阳台楼台,提供更多可供俯瞰山城、纵览江景、体验传统与都市风貌的特色空间。提升全长1.5公里半山崖线、面积约7.5万平方米佛图关公园环境品质,打造“开放春天的列车”。按照“一街道一特色”原则,突出文商旅城深度融合,开展11个特色老街巷打造,构建传统街巷慢游体验环境,集中展示渝中厚重历史人文底蕴。
(杨勇/文 渝中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