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1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为加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政协力量——2024重庆两会特别报道 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巴渝“新场景”凝聚智慧力量

版面翻页
为加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政协力量——2024重庆两会特别报道
02

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巴渝“新场景”凝聚智慧力量

——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1月22日下午,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在市人民大厦礼堂举行。16位来自不同界别的市政协委员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巴渝“新场景”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市政协委员冯毅梅代表民建重庆市委会发言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奋力跑出制造强市建设“加速度”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战略制高点。对标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需关注和重视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

为此,建议:

第一,转变理念、强化引领,凝聚发展新合力。一是坚持理念先行。完善行业统计监测制度,制定“制造业占比+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指导性指标,以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二是加强考核引领。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纳入“八张报表”。三是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成功案例、典型模式的梳理总结,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最佳实践激励推广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典型示范。

第二,转换动能、强化规划,增添发展新动力。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补齐发展短板。二是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发展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制造企业与上下游、第三方服务企业合作,实现风险共担和信息共享。推动服务业龙头企业输入“先进服务”到生产制造端,引导制造企业主动分离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拓展双向进入渠道。三是提升发展能级。加强川渝合作共推产业发展集群化,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加大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的引进力度。

第三,转型服务、强化保障,激发发展新活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工作,建立专班,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二是强化政策供给。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隐形限制。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在优惠政策和资源使用上与一般工业同价,探索设立特别基金。三是做实人才引育。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平台,设置引才专项;加强校政企合作,共建人才实训实践基地,探索“实训+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市政协委员洪敏代表市工商联发言

积极推动民营企业

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中央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科学谋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调研发现,民营企业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还存在堵点。

为此,建议:

第一,统筹好开放和安全。健全支持体系,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在市级层面推动建立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中介组织机构“走出去”。完善对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联合第三方机构,构建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建立风险监控系统,对通道沿线国家进行实时风险监测,并开启警报提示。

第二,引导民营企业抓好西部陆海新通道机遇。全面摸清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性强的主推产业发展现状,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数据支撑。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民营企业“抱团出海”。充分利用RCEP等国际经贸协定和平台,培育更多与市场匹配度高的特色产业。建立央企合作机制,依托央企海外业务平台“借船出海”。推进优惠政策落实,在税收、运费补贴等方面向重点实体产业与物流相关企业倾斜。

第三,进一步完善物流通道服务功能。引入具有跨国供应链运作经验的国字号企业,打造重庆本地的国际供应链服务企业。加快规划布局建设海外仓,携手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重点港口运营商,共建海外仓。发挥中老铁路流通优势,探索共建“通道带产业”服务园区,积极在缅甸布局物流服务园区。

第四,提升金融服务通道的能力。加快推动金融开放合作,支持金融机构“走出去”,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建立海外机构分公司。推动针对铁路运输单证的地方立法,推动将多式联运“一单制”相关内容纳入交通运输法立法研究。探索铁路运单物权化,加快可转让多式联运单证规则制定进程。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在服务规则方面相衔接,健全多式联运单证技术标准。创新升级金融服务手段,推动设立陆海新通道股权投资基金,组建陆海新通道国际商业银行,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项金融支持。

市政协委员何建军代表市总工会发言

深化“五方联动机制”建设

谱写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劳动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桥梁纽带独特作用,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调研发现,由于“五方联动机制”建立时间不长,一些工作尚在探索推进。

为此,建议:

第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织密联动网络。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处置流程、平台联通、信息通报等方面的协作机制,细化工作运转制度。二是大力推动裁调诉调无缝对接形成制度、广泛落实,进一步顺畅调解后的仲裁审查和司法确认程序。三是加强跨部门劳动关系信息交流和常态化分析研判,对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四是定期召开“五方联动机制”联席会议,研究重点问题,发布典型案例。

第二,着力推动数字赋能,进一步提升联动效率。一是运用“数字重庆”建设成果,在渝快办、愉快政等平台设置“五方联动机制”功能模块,根据工作程序自动流转案件、反馈调处进展。二是推动区县工会设立法官检察官工作室、巡回法庭、仲裁庭等,同步将“五方联动机制”运用场景迁移至互联网“云调”平台。三是加快建成集“调解申请在线受理,调解方案在线提交,调解协议在线达成、在线司法确认”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

第三,加强业务多跨协同,进一步汇聚联动合力。一是各成员单位联手建设全市劳动领域调解员库,提高案件调解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加强数据信息互通共享,根据工作需要开放权限,提高信息共享透明度和使用效率。三是建立工会12351热线、司法12348热线、人社12333热线的知识库和座席资源共享机制。

第四,稳步开展区县试点,进一步探索联动模式。一是加快启动“五方联动机制”区县试点。二是加强工作指导,落实政策和经费支持,联合区县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符合工作规律、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助力全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跃升至全国先进行列。

市政协委员程志毅代表环境资源界发言

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更高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是职责所在、使命所在。调研发现,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还面临一些挑战。

为此,建议:

第一,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积极争取将污水管网建设改造纳入三峡后扶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加快推进《重庆市高标准治理城市生活污水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突出抓好主城排水系统溢流控制及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第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深化巩固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成效,加强干支流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和小水电落实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建立水电站保障下游生态用水检查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落实工业、农业、城镇生活节水措施,推进区域重点领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快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力推动长征渠引水工程落实落地,实施一批水系连通工程。

第三,系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探索循环生产模式。合理布局畜禽水产养殖,科学确定养殖模式、养殖区域、养殖面积,加快生态养殖等适用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

第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扎实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两江四岸”岸线治理提升、危岩地灾治理攻坚、矿山生态修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任务。深入开展消落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库区鱼类种群演变研究。

第五,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健全长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强化跨省市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支持和鼓励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进入合规化工园区。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管控,禁止在长江流域水上运输剧毒化学品和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

市政协委员陈弓代表台盟重庆市委会发言

大力吸引外资

着力推动外贸保稳提质蓄力前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调研发现,我市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在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为此,建议:

第一,细化政策举措,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一是加快出台我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实施方案》,由市商务委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二是以更优服务吸引跨国公司来渝设立全球或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三是梳理形成重点招引目标企业,加大推动服务业招商力度。四是持续更新完善“三个一批”重点外资项目清单,紧盯在谈重点项目,深度挖掘和对接重点目标企业,持续深入开展外资招引专项行动。

第二,加强产业投资合作,提升引资工作质效。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充分利用进博会、投洽会、服贸会等高层次大型展会平台,开展系列招商推介活动。二是加快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积极引导存量外资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符合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条件的外资企业给予多元化、全方位支持。三是深度挖掘和对接重点目标企业,积极承接外资企业梯度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强链延链补链招商,精准引入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产业项目。

第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强化服务保障。一是进一步清理歧视外资企业的法规文件和政策措施,发挥好主城都市区21个外商投诉协调专业机构和各区县投诉协调专员作用,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二是结合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国内先进地区改革举措,补齐短板弱项,为更多外资企业在渝发展提供可预期、更优质的投资环境。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区两级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着力解决外资企业反映的困难诉求。

市政协委员乔宏代表民革重庆市委会发言

加快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创建全国职教改革示范区

重庆目前已经出台实施《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获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城市。调研发现,我市产教联合体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

第一,联合制定标准体系,增强工作动能。推动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产教融合工作质量标准和评估标准,并将产教融合工作成效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学校的专项督察。建议市教委将对学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考核权重提升为10分。制定和完善各类产教融合项目的认定标准、建设标准和奖励标准,撬动园区、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参与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为创建全国职教改革示范区夯实基础。

第二,统筹完善推进机制,提升多方合力。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打造产教联合体“一件事”平台,协同申报、运行、激励、评价和监督等工作,推出产教融合目标管理力指数;建立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信息委、市国资委等多部门配合、多行业企业参与的推进机制,补齐以产助教的短板。积极培育匹配供需、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市级教育学会、行指委、教指委等智库,分级分类编制发布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行业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报告等,提升以教促产能力。

第三,优化细化项目管理,促进供需对接。细化产教联合体内部运行监测指标,重点关注协同创新能力和支持保障等监测指标,并加强指标落实督察,既考核人才培养、岗位培训、技术创新的实际贡献,又反映各类成员单位在联合体建设中资源投入和专项支持政策的落实程度。加快推进行业协会组织提档升级,落实新职教法赋予行业企业的义务,借鉴德国手工业协会的做法,组织头部企业设立学徒岗位、参与制定职教标准、开发新型教材与技能资格证书等,助力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

市政协委员杨作芳代表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发言

加强排水防涝韧性建设

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为减轻中心城区洪涝灾害威胁,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文件,形成了体制机制性保障。调研发现,目前我市中心城区防洪防涝工程能力仍然偏低,城市排水防涝韧性严重不足。

为此,建议:

第一,规划层面构建良性城水关系。一是因地制宜规划泄洪通道。结合城市所在流域的生态、水文、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加强流域水循环规律解析,根据排水防涝需求,优化城市用地竖向规划。二是让规划走在城市发展前列。对于待建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布置在洪涝风险相对较低的区域,并加强对防洪排涝等标准的衔接,强化重点风险部位设计。

第二,预警层面建立联防联控体系。一是建立“天、空、地、网”一体化立体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物联网智慧排水系统。全面感知城市降水、排水系统运行、道路积水等情况,把检测、预判、报警和处理方式互联互通。二是配合全国统一调度,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跨部门协同应急管理平台,建立会商研判、抢险救援、信息通报等工作机制,强化智能协同应急水平。

第三,建设层面推进管网设备更新。一是加快推进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构建完整畅通的“管网—雨水涵—河道”收集排放体系,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二是加强排水管网设施日常巡查养护。开展排水管网系统排查、管网设施清淤疏通、应急抢险维修等工作,动态更新排水管网,加快现有防洪设施提标升级。

第四,技术层面提升智慧应对水平。一是强化数字赋能。融合多部门数据,利用全域感知、天眼系统、监控摄像、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极端暴雨等情景下城市“外洪—内涝”场景推演,提高整体暴雨应急等级。二是建设城市内涝感知系统。实施排水防涝智能化,实时监控泵站、闸门和排水管网,实现“全域一张图、设施一张网、信息集成一平台”的全过程线上调度。

市政协委员付文升代表民盟重庆市委会发言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以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和普惠金融为突破口,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我市农村金融服务还有不少短板弱项。

为此,建议:

第一,创新驱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造扶贫金融组织,健全产业金融和普惠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政府协同各类金融机构联合创新,鼓励金融科技与乡村产业特色深度融合。探索粮食金融产品供给,有效对接粮食生产主体金融需求。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差异化监管标准,构建全面防控金融风险机制。

第二,健全各类金融互补合作机制。引导各类金融重塑的乡村伙伴式产融关系,促进银行类机构业务拓展。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探索构建银行与保险、担保的长效合作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出租、抵押、合作或者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房屋、山林、农业设施等实现资产资本化。

第三,建设开放型乡村金融信息平台。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依托金融、农业农村、大数据等部门,协同构建市场主体信息共享机制。打通乡村数据多元化采集渠道,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保障数据信息时效性。加强信息共享,对脱贫地区与脱贫人口加强金融支持。

第四,以村级金融服务站建设促进数字金融服务共享。建设线上金融超市,发布需求信息。建设线下数字村站,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统一建设标准,并委托第三方专营机构管理、维护。配齐配强管理人员,依托村站及相应专营机构培育高素质农民,提高应用数字技术发展生产与使用数字金融产品的能力。

第五,加快乡村绿色金融服务创新。聚焦现代育种、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加强金融服务供给。构建涵盖信贷、保险、投行、碳金融等的多层次立体化业务体系,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加大金融支持。

市政协委员刘贤宁代表民进重庆市委会发言

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市大力支持并引导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最新发布《重庆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提出对优质中小企业开展培育和扶持的相关政策,并已初见成效。调研发现,与政策预期效果相比,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还需关注一些问题。

为此,建议:

第一,细化梯度发展规划。以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重点,根据我市相关中小企业的数量、分布行业、经营情况等,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制造产业等领域,遴选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制定梯度发展规划,细化孵化路径。

第二,完善专精特新培育政策。结合我市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重点任务,围绕企业在专精特新等方面特殊需求,持续完善各类支持保障。建设一批职住平衡的复合式生态园区,打造低成本的企业发展载体,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先进的管理体系。制订专精特新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确保技术创新活动得到市场认可。

第三,提供符合专精特新企业成长需求的金融产品。积极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用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投资基金;鼓励银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发挥国有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对认定的各梯度专精特新企业新增融资给予贴息、贴保等补贴;完善政银企交流对接机制;引导民间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入;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第四,完善符合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特点的公共服务。搭建“管家服务”平台,设立线上答疑专区,为重点培育企业配备固定服务管家,提供全环节咨询服务。搭建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持续性强的企业对接活动,积极推动与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效对接。重点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引导各类市场化服务机构参与建设专属专精特新企业的服务体系。

市政协委员石强桢代表体育界发言

推进成渝地区体育事业协同发展

共同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2021年以来,川渝两地共同组建了“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成立了“重庆四川体育事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两地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2%,并呈现出跃升态势。总体上看,两地体育事业协同发展起步迅速、亮点纷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统领。将“共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协同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准大型体育赛事”纳入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重要内容,建立联合申办重大赛事的工作机制和“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年度发布制度,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加紧补齐场地基础设施短板。

第二,共接国际体育赛事。学习借鉴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经验做法,以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为目标,突出体育赛事的品牌化、国际化,探索建立国际公认、具有中国特色和成渝特点的体育赛事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共创体育赛事自主品牌。依托重庆奥体中心、重庆龙兴足球场、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等现有场馆资源,加快赛事集聚效应,打造“长寿湖”“金佛山”“天府绿道”“熊猫杯”等具有成渝符号的自主品牌赛事。依托成都“龙门山—龙泉山—西岭雪山”、重庆“金佛山—仙女山—黄水”等特色自然资源,联合打造一批跨区域山地徒步旅游路线。不断扩大具有川渝辨识度的赛事品牌效应。

第四,共促群众体育运动。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支持川渝毗邻地区以赛事活动为载体,常态化开展社区、乡村等多层次、多类别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

第五,共推体育产业发展。共同发布成渝地区体育产业项目投资建设清单,共同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打响“重庆造”“成都造”体育制造品牌。建立“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赋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市政协委员孙红光代表农工党重庆市委会发言

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崛起

打造高能级现代制造业集群

目前,我市把创新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列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调研发现,当前我市新型储能发展还存在四个方面短板。

为此,建议:

第一,打造产业链条,参与新型储能产业分工协作。一是明确产业发展主要技术路线。重点研究液流电池、固态电池、飞轮、石墨烯等技术路线。二是明确发展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围绕主要技术路线细化产业发展链。三是统筹重点企业和项目布局。综合考虑能源资源、供电机制、重庆先进制造业产业地图,合理布局引资项目。

第二,深化发展思路,推动新型储能示范成效。一是确定储能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电网侧、用户侧储能,新建集中风电、光伏必须配套储能电站,持续扩大储能项目在超(快)充电站、V2G电站、商业楼宇、电化长江等场景的应用。二是明确近期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增加有效供给、提升负荷调控能力,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三是谋划长期发展目标。提前研判“十五五”电力供需形势,合理确定储能发展规模。

第三,完善关键政策,促进新型储能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建立两级支持政策。市级层面制定项目市场化运行、研发奖励等政策,各区县制定相应的投资补贴、用地保障等配套政策。二是完善用户分时电价政策。优化分时电价时段,完善商业用户分时电价政策,推动商业用户建设新型储能项目。三是健全储能容量租赁机制。新建集中式风、光发电项目应自建或者租赁储能。

第四,健全联动机制,保障新型储能发展良性互动。一是加强工作组织领导。推动成立产业联盟,在规划布局、技术研发、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强化政策协同。二是强化储能技术创新。建立涵盖新型储能材料、设备制造和“源、网、荷、储、充、放”各环节,并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的技术体系。三是健全地方性标准规范。研究完善规程规范或标准,制定虚拟电厂聚合新型储能电站的技术标准。

市政协委员焦兴涛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

着眼文化强市建设

加快打造中国现当代美术中心第三极

近年来,艺术成为我市城乡发展的亮丽名片,文化产业助推设计之都建设作用凸显,已形成良好艺术生态,美术创作和教育地位不断巩固。调研看到,重庆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建议:

第一,持续加大投入,重塑美术发展新优势。重视四川美术学院等学院、美术院系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大“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投入,助力打造重庆美术教育高地。发挥川美等重庆文化“金名片”示范带动作用,推进重庆美术馆新馆建设,打造重庆美术史博物馆、重庆雕塑博物馆等现当代美术馆群落;推动成立重庆美术研究院、单独设立重庆画院(油画雕塑院),建设高水平美术研究平台;启动“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重庆)文化、长征(重庆)文化、红岩文化、重庆历史文化题材等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第二,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城乡文化高品质。成立城乡公共艺术发展指导机构,建立城市设计团队服务城市更新;健全社会美育体系,建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队伍,提高市民精神文化服务质量;规划公共艺术项目,打造“重庆公共空间艺术季”。

第三,畅通连接渠道,推进居民文化大供给。实施市级美术创作工程,鼓励艺术家深入重庆大山大水和现代化建设大场景创作优秀作品;扎实推进文化数字化,推动非物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行动,丰富乡村文化供给。

第四,培育壮大市场,打造文创示范先行区。支持承办全国美展、“开放的六月”“国际光影艺术节”“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等艺术展演,推动成渝共办“双年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文化市场环境,建设环川美、艺术院校“艺术+产业”艺术生态园区、文创产业集聚区、艺术市场示范区。盘活文化产业资产,支持青年创业,扶持画廊、民间博物馆等艺术新业态,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参与我市文化创意示范先行区建设。

市政协委员周尚君代表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发言

立足优势 抢抓机遇

加快打造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把“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作为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加快打造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正当其时。

为此,建议:

第一,聚焦“备什么”,向上用力。依托国家顶级研究咨询机构,找准备份方向,明确备份重点。围绕链主企业发展需求实现效率备份,抓住价值链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能力备份,围绕进口替代实现安全备份。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加大对备份基地投入力度。推动国家级交通、能源、科技等重大项目落户重庆,打造部市联动的国家级基地。

第二,聚焦“从哪备”,向外借力。瞄准“合作式”备份,创新政策,打破行政壁垒限制,构建协调发展新机制。瞄准“复制式”备份,制定政策引进“园中园”。瞄准“转化式”备份,制定政策建设“产业化园区”。

第三,聚焦“怎么备”,向内聚力。制定“硬政策”,实现企业备份。围绕企业所需、产业所趋,从企业关心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智能化改造、要素保障等方面,出台《加快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将重庆打造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策源地。提升“软环境”,实现生态备份。分析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特点,通过引入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复合人才,推动产学研用创新,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打造“数动力”,实现数字备份。用活用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大脑”等,开展组织、生产、商业模式创新,引导本地企业和外部企业深度协同,实现关键能力的数字备份。

市政协委员郎晓莉代表市妇联发言

培育婚育新文化 构建和谐新风尚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文件,婚育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为培育新型婚育文化、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建议:

第一,培育新婚育文化,优化教育宣传方式。一是推广积极婚育文化。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婚育文化建设。二是完善婚姻家庭课程。将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等家庭与婚育文明课程纳入国民教育各阶段。三是构建和美家庭生态。深化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

第二,优化生育服务体系,坚定家庭生育信心。一是发放生育现金补贴。借鉴外省市经验做法,结合重庆实际,提高生育补贴金额。二是健全优惠政策激励生育。逐步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额,差异化扣除相应阶段专项附加额。三是完善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办托幼一体园所建设,鼓励公立托育机构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建立社会托育机构,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婴幼儿保育专业教育水平。四是降低养育教育成本。加大对公共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严格落实“双减”要求。推动家校社企等多方合作,共同支持年轻夫妇抚养孩子。

第三,完善妇女权益保障体系,消除妇女婚育后顾之忧。一是营造尊重女性社会氛围。发挥好夫妻共同财产登记对良好夫妻关系、妇女权益保障的功效作用。探索育龄女职工人力资源成本补贴政策,给予一定纳税减免优惠。二是营造女性友好型就业环境。向育龄女职工提供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服务。评选表彰“家庭友善企业”,对生育友好型用人单位给予税收优惠等正向激励措施。对全职妈妈群体开展适宜的技能培训,开发家庭就业岗位和半日制工作岗位,帮助全职妈妈兼顾事业和家庭。

市政协委员钟远平发言

务实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

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既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参与基层协商搭建了平台,又为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拓宽了渠道,有利于更好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同时,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建议:

第一,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制度体系。把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融入政协整体工作,出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指导意见,着力构建明晰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健全党建统领机制,支持市、区县政协党组建立专委会功能型党组织,在有条件的委员履职一线设立党组织,形成党建统领政协各项履职工作体系。

第二,畅通各民主党派及界别委员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完善市、区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联系界别工作机制,建立专委会联系委员和界别制度,规范联系对象、联系方式、联系内容和保障措施,形成刚性指标。支持委员通过视察考察、专题协商、大会发言等方式发表群体意见、表达界别诉求、解决群众难题。优化区县政协专委会设置和界别设置,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界别活动。

第三,搭建委员联系基层代表性群众的工作阵地。统筹在界别、乡镇(街道)、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全国、市、区县委员工作室,纳入市委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一体规划建设。支持各区县设立乡镇(街道)政协工作和村居协商议事室,明确功能定位,规范运行管理,形成由“党委副书记牵头抓,统战委员具体抓,各级委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四,建立市县政协联动联系群众的工作矩阵。以“渝事好商量”平台为统领,支持市、区县政协联动打造一批涵盖重点行业领域的履职平台,形成上下联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履职矩阵,引导市、区县委员深入互动、联动履职。建立网上联系界别群众新平台,联袂打造一批“云端”产品,引导委员通过视频宣讲、直播互动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传播专业知识、回应社会关切。

市政协委员张珂代表团市委和市青联发言

以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抓手

促进青年人口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推进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青年发展事业,推动我市青年人口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激发。调研发现,我市青年人口增长还存在三方面短板。

为此,建议:

第一,打造青年城市IP,吸引更多青年愿意来。一是进行“适青化”城市改造,利用“留改拆增”和“四增三减”契机,打造青年发展型园区、社区、街区,开发青春集市、青年夜市等消费地标。二是推出“青年味”特色活动,规划更多陆地冲浪小镇、街头运动公园等青年主题部落,举办“大美重庆”青年消费节、动漫节、电竞大赛等活动。三是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着力塑造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强化巴渝特色文化、工业遗产遗存、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利用。

第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更多青年能就业。一是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岗位供给,结合“33618”产业布局,适度超前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供给更多适合青年就业的岗位。二是扩展新职业容量池,探索发展以动画、漫画与电子游戏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新型都市制造业,多元化创意产业,开发AI语言模型训练师、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新职业。三是增强区县吸纳能力,抓住“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契机,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渝西跨越计划”,支持渝东南、渝东北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

第三,丰富青年专属政策,激励更多青年留得住。一是深化新重庆引才计划优秀青年专项,出台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等。二是健全青年薪酬待遇稳定、合理增长机制,落实青年合法权益维护、劳动保障政策。三是加快实施“青年安居工程”。四是大力发展优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出台“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等普惠性政策。

(本版摄影 廖文豪)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