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占全国人口的15.4%。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市之一,重庆如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更好地服务老人、关爱老人,让“养老”变“享老”?部分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大力推动重庆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接受了媒体专题采访。
黎勇:推动制度资源优化整合
“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有效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表示,要坚持系统性原则,推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老年优待等制度资源优化整合,强化相关领域体制改革配套衔接,支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目前,我市正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人力社保部门也将从就业、人才、社保、公共服务等方面,助力重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黎勇认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能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全民参保计划、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等,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给未来高品质生活做好长期积累;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要求,不断规范完善我市政策制度;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落实政府主体责任,保障领取待遇人员基本生活;协助做好农村养老工作,推动集体经济组织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做好我市全域试点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工作,探索个人养老金与养老服务产业联动机制。
黎勇说,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非常关键,应进一步打开思路。“强化就业和人才队伍建设,能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保障。要用好扶持就业各项措施,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推进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黎勇还提出,强化人力社保服务,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基础,“强化服务供给,落实好国家和我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的各项项目尤为重要。”
在黎勇看来,养老服务供给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动态调整。他建议,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推动老龄数据汇聚利用,建设涵盖卫生健康、教育、人力资源、医疗保障、残联和老龄相关社会组织等行业的国家数据资源库,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无感认证等方式,更便捷地做好领取养老待遇退休人员资格认证。落实好养老服务褒扬机制。打击涉老诈骗行为,广泛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以投资“养老项目”、代办“养老保险”、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开展“养老帮扶”等名目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
邓琳:加强投入保障 优化政策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邓琳介绍,重庆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在西部率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护理型床位占比超全国平均水平,连续2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养老产业营商环境位列全国第二位。
邓琳说,重庆目前已形成“市有福利院、区县有福利中心、街镇有养老中心、村社有站点、家庭有床位”的五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通过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存量资产,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已提前完成“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到60%”的国家“十四五”发展目标。目前,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社会化运营率分别达100%、83.5%,建成投用一批老年食堂、助浴点、助医点,每年惠及100余万老年人。积极扩大养老服务市场供给,强化运营奖补、租金减免、人才补贴等政策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占比超过45%,平均入住率接近70%。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在邓琳看来,重庆养老事业保障水平有待提升,高龄津贴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标准较低;养老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养老短板明显;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邓琳建议,相关部委加强投入保障,健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养老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上向重庆等西部地区倾斜;优化政策供给,在产业发展、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将更多养老产业项目布局重庆;支持先行先试,试点建立养老服务人才职称序列,全面推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
“重庆民政也将持续完善政策、设施、标准、资金等要素,逐步建立起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邓琳说,重庆将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与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老年人需求相匹配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年人生活。同时,推动养老服务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探索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高琳:推动适老享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积极探索破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养老难题,建立了特色养老服务机制,加强规划引领、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满足老年人就医、就餐、适老化等多元服务需求,努力构建身边、家边、周边的“十分钟幸福养老服务圈”。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渝中区政府副区长高琳在调研中发现,就目标导向而言,高质量发展“银发经济”,培育养老产业新的增长点,丰富产品供给,是更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有力保障;就现实需求而言,重庆中心城区新一代老年群体占比逐渐扩大,该群体思想活跃、消费力强、社会活动参与度高,对养老享老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琳认为,新一代老年群体消费端供给正在成为适老享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质量发展‘银发经济’,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丰富老年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
为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机构选址布局,推动养老服务供需平衡,高琳建议,选取深度老龄化城市为试点,探索“银发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存量载体盘活和功能兼容,可在试点城市结合存量低效利用载体及在建项目,研究适老业态在存量房产购置优惠、政府授权运营、税费水电气费减免等方面的举措,对适老市场主体建设、改造和运营予以扶持,并采取租售结合方式提供优质载体资源;完善社区食堂,老年教育、活动、康养等规模性、经营性特色功能,为居家养老和社区享老创造条件。同时,鼓励发展适老享老服务功能以及培优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专业综合适老享老服务产业链,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个性化健康养老服务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琳呼吁,做优面向新一代老年群体的适老享老金融业,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探索改进养老金融服务,推出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养老信托、养老储蓄存款等符合老年人特点的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设立“银发经济”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银发产业”发展;支持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资金用于养老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和支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扩大适老智能终端产品供给的平台建设、企业产线升级、企业引进培育等扶持。
黄爱龙:统筹形成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
重庆是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呈现出基数大、失能多、增速快的特点。“近年来,重庆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显著,在制度建设、养老服务供给扩大、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市场活力增强方面成效明显,但养老服务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认为,重庆不仅要持续深化以公共性和兜底性为目标的养老事业发展,还需要加强以多元化、市场化为导向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统筹形成养老事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要坚持‘事业带产业、产业促事业’的发展原则,畅通养老服务各类要素流动,实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相互弥补、相互促进。”黄爱龙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所在行业特点,着重从医养结合的视角出发,提出深化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多元施策,推动我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更高质量协同发展。
黄爱龙表示,要以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教育链、人才链,根据我市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培育多层次医护养老人才队伍。“主要从面向基层、面向专业、面向战略三个维度展开。”黄爱龙说,面向基层,以医学相关高职高专或中职学校为依托,按需强化护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建设,扩大养老护理人员供给;面向专业,根据我市高端养老机构或医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我市医学类本科院校,大力强化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养老智慧化等学科专业设置,持续做强支撑多元化、高品质养老需求的医护专业人才队伍;面向战略,聚焦引领行业和产业发展进步,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引进医养结合、养老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我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人才。
黄爱龙建议,强化养老产业相关学科布局,提升创新产出。根据我市医养结合与养老产业创新的实际需要,加强对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康复医学、脑疾病与脑科学等学科及相关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以临床和实际问题为导向,鼓励和强化应用型成果或临床实用技术创新。
“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黄爱龙呼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或政府资金,支持老年用品(医学类可穿戴设备、智能化康复辅助工具)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创新及应用推广,促进我市医养协同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