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山区从教近20年的教师,我与粉笔黑板相伴。其间,《重庆政协报》犹如我生活中的一扇明窗,亦是我心灵的寄托。
最初我是在石柱海拔1400多米的地区教学,信息相对封闭,手机只能当作时间表。那时路不是柏油马路,也不是水泥路,而是土石结合、杂草丛生的毛路,有的农户还没有用上电,所用的煤油灯昏昏暗暗。来到此,感觉仿若与世隔绝。这里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报纸,邮递员步行送到学校。其中《重庆政协报》的到来,犹如一位挚友,为我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资讯。每当收到报纸,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翻阅,从政策解读、经济动态到文化追踪,我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脉搏跳动,也从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中及时了解到教育领域的一些新理念。我将所学的先进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为孩子们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回想当初报纸上提到“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这个主题,让我深受震动。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也得到广泛关注。江津地区开始调研,沙坪坝区提出拉近城乡教育差距,众多政协委员建言献策……这让我看到了山区教育的春天,山区教师的春天。
尽管如今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但我对这份纸质媒体的热爱丝毫未减。我和孩子们一起通过报纸、网络了解大山之外的故事,欣赏大山之外的景色。2011年了解到国家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我和孩子们一起期待。之后营养午餐全面铺开,学校孩子们的身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于2014年走出大山外出交流学习,2015年又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立足于三尺讲台。2016年,我调到山下一个边贸集镇任教,可我一直与“老朋友”形影不离。
《重庆政协报》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山区的变迁。透过报纸的字里行间,我目睹了教育扶贫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学校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教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水平节节攀升;孩子们的笑颜愈发灿烂,他们拥有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彩的课程。
在《重庆政协报》的陪伴下,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教师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重庆政协报》,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深切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对困难地区教育的关注,教育公平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也更加激发了我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热忱。
时至今日,我依然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重庆政协报》依旧是我的良伴。翻开报纸,我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目睹发展的足迹。未来,我期待与《重庆政协报》继续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山区教育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