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特别是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大批“硬核科技”的“重庆造”产品不断问世。创新驱动,重点在产业,关键在企业。当前渝企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挑大梁”,加速推动重庆建设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西部标杆”?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及其所在的企业。
科技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器”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实现产业发展动能加速转换。5月6日,位于九龙坡区的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世氢动力”)里,多款在这里研发生产的氢动力产品被安装在标有“重庆造”字样的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上。每天,有上百辆这样的物流车穿梭于“成渝氢走廊”,发挥着氢能优势,推动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这正是重庆立足汽车产业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氢能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这是氢能首次作为前沿新兴产业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一头连着降碳减污绿色发展,另一头连着经济产业绿色转型。立足氢能资源与汽车产业优势,重庆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氢动力系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市政协委员,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宇光介绍,如今由德国博世与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博世氢动力已研发生产出多款氢动力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生产氢燃料发动机1800余台,全面覆盖冷链物流、中重型长途运输等商用车,最新研发的300千瓦氢动力模块已开始车载试验。
顺应数字经济新趋势,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开始了转型之路。“近年来,公司先后进入工业机器人、环卫机器人、消防机器人领域,屡有斩获,还把产品卖到了国外。”市政协常委、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罗韶颖说,公司几经周折研发的一款农业机器人,经过数次迭代,目前每天可完成对200亩地的农药喷淋,相当于10个工人的劳动量,可谓“以一当十”。
把科技创新转化为“重庆造”品牌
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飞船的不少配件都是“重庆造”,其中蒙皮、锻环等关键铝合金材料大部分来自西南铝集团。而西南铝集团正是中铝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
“近年来,在每一个上天、下地、入海的‘大国重器’上,都有中铝高端制造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材料的护航。”市政协委员,中铝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蒋鹏说,在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驱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提下,中铝高端制造在2023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加95.7%,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为天舟、神舟、C919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大量高端铝材。与此同时,该公司2023年的汽车轻量化铝材销量同比增长了52.7%,为长安、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企业配套了优质铝材,深入推进了重庆汽车轻量化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中铝高端制造还充分发挥轻合金产业‘链长’作用,深度融入重庆市地方发展,围绕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新材料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系列核心技术攻关,为重庆市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充沛的发展动能。“蒋鹏说。
事实上,把科技创新转化为“重庆造”的品牌不止于此。
最近3个月,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榜单上,源自重庆的赛力斯“问界”汽车,销量持续“霸榜”。目前,赛力斯汽车已出口到欧洲、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整车超过50万台。
“赛力斯汽车取得的成绩,与企业决心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大数据智能化制造系统、创建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品牌密不可分。”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重庆市工商联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说,企业在掌握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增程式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与华为合作推出了全新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凭借优秀的动力性能,出色的智能化、舒适性和外观设计,赛力斯在竞争激烈的国内汽车市场上,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占据了技术和品牌领先地位。
产品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的“重庆造”品牌还有不少。如2023年销量超255万辆、稳居全国前三的长安汽车;一年出口数量超百万辆、多年位居行业第一的隆鑫摩托。此外,宗申、智飞生物等一众“重庆造”也正力争上游,加快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让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力军”
近日,中冶赛迪集团签下的日照钢铁全流程智能工厂机器视觉AI应用项目,被业内视作机器视觉AI应用标杆示范工程。市政协常委,中冶赛迪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肖鹏介绍,该项目覆盖转炉料场颗粒度识别、火焰识别、钢包温度检测等百余个视觉识别点位,可实现钢铁生产丰富场景的自动判定识别,能够把工人从长时间观察值守中解放出来,有效稳定作业质量,保障生产安全。
目前,中冶赛迪已与矿山、钢铁、有色、化工、建筑等18个行业的百余家标杆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其开发的CISDigital AI金睛系列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年可为这些客户创造价值超50亿元。
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年来,重庆形成“以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的攻关任务形成机制,探索重大科技攻关,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新需求、资金投入、研发组织、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成为“主力军”。
市科技局数据显示,当前在我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中,有80%的技术需求由企业提出,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资金超过70%投向企业,其中每个项目7成的资金由企业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比例超过80%。
截至目前,重庆已布局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核心软件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以及新材料、现代种业、生态环境等8个重点专项。不仅如此,为壮大优质企业创新主体,2023年,重庆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为推动企业创新“上满发条”。
“‘双倍增’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成效明显,实现‘量’‘质’齐升。”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71家,新增入库“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系统”的科技型企业达1.5万多家,今年一季度新增科技型企业2941家,至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总数分别达到7565家、6.15万家。在新认定的307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属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企业超过九成。值得一提的是,“双倍增”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高”“新”特点更加凸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更加巩固,实现了“投”“产”双增,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长安汽车两江工厂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对智能汽车底盘零部件进行焊接
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正在装配笔记本电脑零部件
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