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我国古代的民间教育组织,最早见于唐朝。那时,在中华广阔的大地上,书院众多,如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等。但这些书院大都是建在偏僻、静谧的深山老林或地势开阔的地方,远离尘世,心灵安静,便于读书学习。在万盛,有一个建在溶洞里的书院,它就是丛林镇绿水村的“丛林书院”。
站在书院前的绿水广场仰望,清澈平静的绿水河蜿蜒流淌。一座名叫“状元桥”的单孔石桥跨越无名小溪,两边护栏上镌刻着各种花鸟虫鱼图案,煞是好看。行百余级阶梯,一座古铜色的“鲤鱼跃龙门”大型雕塑呈现在眼前。
沿着石阶一步步往上走,没过几分钟就到了书院的大门。书院由一个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天然溶洞改造而成。洞口四周绿树掩映、翠竹森森,大门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朱红色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丛林书院”行书牌匾豁然醒目,灰白色的主基调与朱红色的山门相得益彰。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增知识获力量士隐书院,饮美酒品醇香洞藏丛林。”对联“丛林书院”四字巧妙地镶嵌其中,诠释了书院的文化内涵。洞口前是一个小坝子,四周是精致石栏。站在栏边,极目远眺,重峦叠嶂,绿意葱茏。蘑菇园景区、创业园区和绿水村村容村貌,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
据说这个溶洞曾经是一所学校。1970年,当时的丛林乡为解决当地村民孩子上学难问题,将溶洞稍加整修作为小学,名叫岩头堡小学。学校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1976年,绿水小学建成后,这些学生才搬到新的学校。此后,溶洞一直被闲置。溶洞属喀斯特地貌,呈U型,由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组成,全长不到2公里,洞内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每到夏天,附近的村民常到洞里避暑纳凉,观景休闲。
走进书院,一股儒雅书卷气息从洞中飘逸而至。两边悬挂着万盛文人墨客各式各样的字画作品,行书、草书、楷书,国画、油画……散发出淡淡的墨香味儿。过书法展示区,便是书院教室,是整个洞穴最宽大的地方,高五六米,宽七八米,几排简陋而陈旧的课桌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等待学子前来求学。恍惚间,那些可爱的身影,那些天真的笑容就在眼前,那些朗朗读书声,老师的谆谆教诲声萦绕耳畔。
教室旁是藏书区,所藏图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农业、科技等,还有各个时代的报刊和连环画。涩黄的书页散发着浓烈的古味儿。在此稍作停留后,刚穿过科普区,突然一股酒香飘过来,顺着酒香沿侧面的洞口进入一个分洞,溶洞酒窖让人震惊。在狭长的溶洞里,除了过道外,一列列、一排排,大大小小全是酒缸,据说大的可以装五六百斤酒,小的可装十来斤,都是纯正的粮食酒。而且每个酒缸都编号,上面有藏酒的时间等信息。酒缸上的盖子厚厚的、红红的,微微有酒分子在空气中弥漫,令人陶醉。
丛林书院,绿水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这里,除读书、写字、品茶、品酒外,还可以游览洞内美景,可谓一举多得。
经过后期改造,整个溶洞变得如梦似幻。人工设置的灯光五彩绚丽,与那些凸起的石头交相辉映,别有一番味道。过一道狭窄的巷子后,再往里走,洞穴突然变窄变曲变陡起来。驻足抬头仰视洞顶,钟乳石形状各异,石柱巍峨,石笋丛生,石幔高挂,石帘低垂,石瀑飞流。钟乳石在七色灯光映衬下,斑斓多姿,变幻莫测,有的像倒挂的荷花,有的像佛手瓜,有的像飞瀑。洞里还有大量的石花、石菇和石笋,有的从地下冒出,有的从厅顶倒悬,头大尾尖,参差不一。
溶洞内,有的地方能同时容纳多人,有的地方却仅够一个人通过。几经周折,走出洞外,忽闻泉水叮咚,看见群山连绵。抬头遥望,天地豁然开朗,绿水风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