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的“背篓专线”火出圈,当地很多菜农乘坐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到人和、观音桥等地的农贸市场卖菜。近日,“背篓专线”又迎来温暖后续: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开市,人气持续爆棚。
菜农肩挑背扛着新鲜蔬菜搭乘早班地铁前往城市繁华地段卖菜,为给他们提供方便,地铁站每天早上比预定的时间提前5分钟打开闸门,工作人员采取手持检测仪器进行安检,防空洞菜市也不收摊位费、清洁费,这些暖心举措背后,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庆实践,也是重庆探索超大城市高品质、高效能精细化治理的微观缩影。对此,不少政协委员给予点赞。同时,他们也积极思考建言重庆将如何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中继续厚植民生底色?
“菜农的背篓里,既装着瓜果蔬菜,也装着一家人的生计。”市政协委员、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乐梅说,他们将多维度、多方面开展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工作,不断强化轨道交通通达性、舒适性,进一步增强群众对于公共交通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努力建设打造人民满意的城市轨道交通。
“从‘背篓专线’到防空洞‘背篓菜市场’,政府、企业协力办了一件惠民利民的实事,解决了菜农卖菜难的问题,也为城市居民买菜带来了方便。”市政协委员、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主任李嘉婧认为,要以民生价值为主线条来思考问题,多措并举,进一步促进轨道站点与周边城市功能融合,彰显现代化大都市的温暖与包容。
一流的城市不仅要有“温度”,也要有一流的治理。而数字赋能,有助于让治理事半功倍。市政协委员、市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李斌建议,进一步以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为载体抓手,健全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在市政协委员、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苏林看来,应进一步推进数据资源“一网共享”,破除“数据孤岛”,释放数据资源价值,不断优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提高数据社会化利用水平,加快提升治理能效。
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敏建议,建立“空天地”一体、空间全覆盖的暴雨洪涝立体监测感知体系,利用数字孪生、大数据构建高水平洪涝调度系统,实现预报调度一体化和联调联控……
除了下足以上“硬功夫”,软实力也要经得起考验。委员们认为,要提高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服务水平,应大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层层放大基层治理效能,以“绣花功夫”让城市赢得人心、增添魅力。
市政协委员、重庆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学历教育办公室主任张绍彬呼吁,更好把党的领导融入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
长期关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化利用的市政协委员、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綦涛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区,通过建立非遗工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融入社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