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为民族复兴储备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之上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持党的领导,筑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当然也包括对文化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一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权、领导权、话语权,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树立阵地意识,守护好互联网、高校、科研机构、党刊党媒等意识形态主阵地,敢于亮剑,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
二要坚定人民立场。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新风正气。另一方面,要广泛汇聚人民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成果还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坚持文化自信,厚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党的精神谱系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备厚重的底蕴。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两个结合”发挥文化主体性,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铸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辉煌。
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回顾百余年党史,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反过来,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时代性充分显现。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分析解决制约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难点、堵点、痛点,提升人们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细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契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硕果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要求我们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强则国强,新发展阶段,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土壤。
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开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世界视域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化解矛盾冲突、应对全球共同问题,并让文明产生创新,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一是以“全球文明倡议”凝聚解决世界共同问题的共识。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然而,西方某些国家却奉行“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世界再一次来到十字路口,人类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面临“世界怎么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球团结协作意愿的达成。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作为核心理念,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揭示了文明交流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新的合作前景,为化解世界矛盾冲突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面回应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为解决“四大赤字”提供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参考。
二是着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当今世界和平面临多重威胁,贫富差距具有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无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动力,为人类文明创造了新形态。所谓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了国界的文明形态,旨在造福世界人民、促进人类解放。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势必会使人进一步摆脱地域局限性,交往范围和社会关系更广,从而更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