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样本如何”“实验到了哪个环节”……6月27日,记者走进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看到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们正围绕一项实验不停交流,忙碌不已。
担任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领导班子成员的市政协常委、西南大学科技处处长胡昌华表示,“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中心致力于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发掘、收集、保护、创制与利用。我们就是要‘抢’进度,科研成果哪怕晚出一天,都是天壤之别。”如今,在这座高效运转的种质创制“工厂”里,已有一批研制出的产品——柑橘、油菜、马铃薯、水稻、家蚕、罗非鱼及长江鱼类、杨树、青蒿、茶树……
这是重庆高能级创新平台拔节生长的生动缩影,其背后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接下来,我市应如何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呢?对此,不少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市政协常委、农工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邱景富看来,我市高层次人才储备仍不足。他建议,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市政协委员、昭信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重庆市新的社会阶层专业人士联合会副会长吴睫希望,借助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优质资源,提高我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质量,创新探索和尝试人才共育战略合作模式、资源共享机制、成果共享机制。
“当前,我市努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市政协常委、团市委副书记、市青年联合会主席(兼)张珂感触颇深。他呼吁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建立重点青年科技人才“全周期”跟踪培养体系,探索建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直通车”支持机制,组建青年“科技创新顾问团”,对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科技项目和个人、团队提供“一对一”或“组团式”跟踪指导,促进“科技”向“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同样是市政协委员、重庆网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卫关注的重点。他希望打造全流程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有效链接概念验证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社会企业等各创新平台,服务各类科技成果、人才等相关工作。
而市政协常委、重庆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贺亚军则建议,设立重庆高质量发展“源创”基金,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及重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点,深挖我市高校和已引进科研团队资源,以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