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来到了江津区白沙镇恒和村。站在村头最高的一个山岗上,抬眼望去,满山遍野的柑桔树行对行、排对排,向四周铺展开去,形成望不到尽头的桔树林。
车行在村中的机耕道上,发现桔树上每一簇翠绿的叶子下都藏着一颗或两颗拳头大的桔果,果香飘进车厢,惹得人馋。下了车,敞开心扉,深吸着沁人心脾的果香。人在林中走,同行的恒和村党委书记李灿斌说:“这柑桔是晚熟品种,要到12月中下旬才熟透。那时的果色是金黄金黄的,果香更加浓郁……”
此时,我突然想起曾来过这里的一个叫梁漱溟的人来。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思想家,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乡村建设理论,出版了《乡村建设理论》一书。抗战时他来到江津白沙镇,与他的同乡、时任江津县长高显鉴一起进行乡村建设的社会调查。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先走乡村建设之道路,而建设乡村又必须先搞乡村教育。梁漱溟希望他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试验有所成果。当年这一带就主产柑桔,属高杆老品种,采果要搭高梯。梁漱溟与当地两所学校的师生一起钻进桔林开展了1个月的乡村调查,与果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天他发现有蛆柑,提出应更换嫁接良种、实行低矮密植等意见。但因种种原因当时未被重视和采纳。
这里的柑桔虽行销一时,但后来产量慢慢萎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开放,当地百姓感到在走下坡路的柑桔应该改良换代,之前梁漱溟提出的改良方案是有预见性的。但是,怎样个改良法又成了难题。
从2007年起,在区和镇的支持下,恒和村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对农户土地进行流转,开始高规格建设晚熟良种柑桔基地,采取了低矮密植的新式方法,建成柑桔基地7580亩,种植果苗34万株。由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实行管理。2011年12月,恒和村晚熟良种柑桔挂果采摘。此时正值冬季,万树叶枯,市面上已无鲜果,而恒和村却迎来了火热的采果场景……
恒和村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村北靠长江,村东有驴溪,受江水和溪水的滋养,这平畴一望14平方公里的村境算是块肥沃之地。没有高山,属平缓的浅丘地带,果园自流性灌溉极为方便。
优质果园建起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于是又开始实施以改造人居环境为主的家园建设。恒和村3000多农户,家园多在四季青枝绿叶的茂密桔林中,村里组织进行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进行了卫生整治,庭院美化绿化。这些小园,既单独成院,又院院相连,路相通、水到户、气进门、房靓丽、屋整洁、院美观——成为别具乡风情韵的农家小院。
走进恒和村,就走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蓝蓝的天空下是连片的桔林,桔林中隐约显现出农家小楼小院。小院里小孩自由地玩,对来往客人不好奇也不感到陌生。客人也可自由进入小院,拿起杯子倒桌上的水喝,就像进入自家一般。真有点理想中桃花源的味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桔林深处有人家,不问客从何处来。
李灿斌陪着我在这桔林中行走,时不时招呼着遇见的村民,回答他们的一些问题。我凝视着眼前诱人的绿,深吸着清新的空气,嗅着那还没熟透的柑桔香味,深深地感受着这些年来农村的变化,感受着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走出桔林来到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着很多奖牌匾额,有“全国文明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重庆市新农村示范村”,等等。恒和村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周边的金宝、红花店、三口等村也开始发展晚熟优质特色柑桔,与恒和村连成一片,这里将成为真正的“万亩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