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慈善奖”获得者“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
孩子们认真了解“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相关内容。
“什么是欺凌?在遇到欺凌和暴力后,你会怎么处理?”近日,在合川双江小学,“种子老师”向学生们讲解什么是欺凌与暴力,引导学生识别欺凌和暴力的危害性,提高面对欺凌和暴力的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这是“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走进乡村小学的一幕。该项目由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发起,旨在为儿童普及预防欺凌和暴力知识。7月2日,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公布2022-2023年“重庆慈善奖”获奖名单,该项目名列其中。
多次论证 深入调研
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是市民政局主管的5A级公募基金会,成立于2005年,坚持以“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使命。为积极贯彻教育、综治、人民法院、公安、民政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在充分调研并征求市级相关教育机构、教育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18年开发了“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
为确保项目专业性,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组织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学者、心理专家、法律专家、学校德育老师、儿童教育类社工组织负责人等相关人士进行多次论证,并在重庆市内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开展深入调研,组织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渝东北、渝东南、渝西、中心城区的20个区县,回收问卷近5000份。
在分析调研基础上,该基金会组织教育专家教授、学校校长和高级教师研究开发了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教育课程。课程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版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帮助儿童认识欺凌和暴力行为,了解自护自救的方法和技能,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学习管理自我情绪,学会合理面对冲突、化解矛盾,以适宜的心态面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了解儿童欺凌和暴力相关法律制度、引导儿童遵纪守法,不欺凌他人,不参与暴力行为等。
持续探索 优化升级
“‘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给孩子们带去的是寓教于乐的课堂,而不是说教式教育。”该项目负责人何博介绍,项目根据学生爱做游戏、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课堂上由“种子老师”以互动游戏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他们预防欺凌和暴力的意识,并且学会正确处理。
为给更多孩子送去阳光、照亮童年,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大力培育项目“种子老师”。何博介绍,“种子老师”由社会工作者、学校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我们每年都会公开发布征集合作伙伴通知,要通过培训、考核、进入班级模拟上课等环节,志愿者才会成为讲课老师。”何博说,“种子老师”的培育既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又提升了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的服务能力。
在持续探索过程中,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还不断优化升级相关教材,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我们还从资金保障、服务供给、制度规范三个维度,提炼出儿童立体多元帮扶模式。”何博说,一方面采取财政资助、社会募集、爱心人士捐赠等多种手段为项目争取资金,最大限度保障项目的持续渐进;另一方面形成多元机制,从科学管理等方面保障项目规范有序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
不仅如此,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还与其他公益机构联动,联合开展“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让家、校、社一起参与;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逐步探索在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公益”筹款。截至2023年底,该项目在互联网平台募集资金累计340余万元。
照亮儿童 守护成长
前不久,“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走进垫江某小学时欣喜地发现,留守儿童小明(化名)不再用拳头解决问题,而是用交流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前,工作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小明经常跟同学打架。工作人员后来了解到,小明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遇到问题喜欢用暴力方式解决。在公益课堂上,“种子老师”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小明不参与欺凌和暴力行为,遇到问题可以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渐渐地,小明改变了很多。
如今,像小明一样通过课堂教育引导而改变的孩子还有很多,学会预防欺凌和暴力的孩子也在逐渐增多。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已累计联合39家社会组织,在重庆市内设置了65个项目点,在100余所学校开设了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公益课堂,累计服务儿童21万余人次。
此次荣获“重庆慈善奖”,让参与“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的志愿者、“种子老师”及工作人员倍感兴奋。“我们会再接再厉,继续发挥在防范儿童欺凌和暴力中的作用,带动社会大众积极参与‘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项目,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理事长关惜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