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8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李四光:一生襟抱为国开 卢作孚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高梁平文峰塔 山中有朵云 小书店的光

版面翻页
视野
04
李四光:一生襟抱为国开
□ 作者 杨晓杰

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山川壮丽,地质奇观层出不穷,而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科学巨匠,他以岩石为纸,以锤为笔,绘制出一幅幅揭示地球奥秘的宏伟蓝图,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李四光。

《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一书,将李四光的生平娓娓道来。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的口述资料为素材,根据邹宗平与李四光晚年共同生活十八年的亲身经历和回忆,整整30万字50个章节,这些看似独立又暗含联系的短篇故事,对李四光的奉献精神、科学思想和曲折经历进行了深度挖掘。李四光的一生,是探索与奉献的一生,是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交相辉映的典范。

邹宗平谈李四光年幼时,详细谈到了这位从荆楚大地湖北黄冈走出来的蒙古族少年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抓住机遇孜孜探求的锲而不舍。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并未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反而以书为舟,以梦为帆,踏上了求知的征途。

李四光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同学眼里,李四光聪明且勤奋,考上了武昌的官方学堂之后一直用心学习。事实上,李四光的原名叫李仲揆,在一次报名考试的时候失误将年龄填在了姓名一栏里,他看着姓名框里的十四索性就将错就错,将“十”改成了“李”,在后面又加了个“光”字,自此之后李四光这个名字就随着他一起成长。

1904年,李四光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学习造船机械。然而,国家的危难与科学的召唤让他逐渐意识到,实业救国虽重要,但科学探索同样不可或缺。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转向地质学的研究,并在1913年远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专攻地质学,师从著名地质学家A·W·葛利普教授。在英国学习期间,李四光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地质学理论与技术,更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地质构造》,以扎实的资料、独特的见解,赢得了国际地质学界的赞誉,为中国地质科学赢得了国际声誉。

学成归国的李四光,正值国家危难之际。他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毅然投身于祖国的地质事业,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正如他后来所言:“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他在中国建立了系统的地质研究机构,推动了地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为地质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更为人所称道的是,李四光在地质找矿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成功预测并发现了多个大型油田、铁矿等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他对大庆油田的预测,更是被誉为“石油预测之父”,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李四光还在地震预报、地质构造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邹宗平在讲述外公李四光一生行迹、卓越成就的同时,也说到了“奶奶”——外婆许淑彬默默无闻与李四光的风雨同舟、并肩而行。李四光的一生,是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高度统一的一生。他坚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始终坚守科研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他常说:“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通过《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一书,让我们走进了李四光的世界,走进了中国地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地质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形象。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了多少矿产资源,更在于他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生于混沌,思无己时,一心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什么是深沉的爱国情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