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为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理论与实践
市政协理论研讨会论文摘登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主任 王济光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一体统筹、协同推进。
注重开放资源共享,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机活力。重视发挥国家级新区、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以及国家自创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开放功能区的独特作用,按照各自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进行科学定位。
崇尚开放人才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集聚效应。加快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倡导开放优势互补,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体系。开放导向上突出科技、产业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突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的交流互动。
厚植开放引领创新,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主体动能的产业集群。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战略协同,探索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国际合作综合创新体系,培育若干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机构。
推进开放领域拓展,形成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的创新格局。聚集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紧盯全球高端产业与科技发展方向,将创新资源集中在全球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重视开放制度建设,形成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创新环境。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完善创新资源跨境流动的体制机制,支持外资企业融入国内创新链,优化科技开放合作政策体系。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围绕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构筑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改善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商环境
市政协委员,重庆财经学院教授、产业办副主任 王晓颖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关键,其发展需鼓励非公经济参与,确保公平竞争。民营经济在战新产业的壮大培育中大有可为,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必须解决发展中的痛点问题。
清理市场准入门槛,优化政务服务。系统清理市场准入的“隐形门槛”,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在战新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清理和排除在一些行业对民间资本设置的“玻璃门”“弹簧门”障碍,让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建好民企发展战新产业“服务站”,以与战新产业关联度较大的部门牵头,整合其他部门对民营战新企业提供指导、管理和服务,实现总体统筹和协调,提升服务精准性。经常性梳理评估惠企政策,建立健全惠企政策动态更新、评估、调整、督查常态化机制,增强民企获得感。建立民营企业了解和参与战新产业的常态化平台,提升民营企业投入战新企业的便利度,逐步让民营企业成为壮大培育战新产业的生力军。
构建公平竞争营商环境。实现“以目标定政策标准,以业绩定政策待遇”。统筹制定长远产业发展规划,保证产业政策的可预期性和可持续性,为战新产业发展创造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坚持“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的要求,让民营战新企业实现“公平有感”。引导地方政府调整工作思路,在惠企政策上落实“市民待遇”,让民营企业在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中发展壮大。
善于发现民营经济中战新产业的企业和人才苗子,加大培育民营“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力度。优化战新产业规划布局,推动战新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掘民营企业在培育相关战新产业中的既有和潜在优势,积极给予指导和扶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平台与民营科技型企业联合研发,联合培养人才,缓解民营企业创新思路和创新人才不足,有效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战略联盟、上下游合作等形式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推动国有和民营战新产业关联企业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我国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南岸区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院长 王洋
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必然要求。
党建引领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应按照《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强化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
加快海外优质资源引进。提高引进资源的针对性,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等人才需求,科学规划引进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优质资源。加强引进资源的互补性,瞄准引进紧缺研究生层次理工农医类专业。重视引进资源的过程性,对引进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尽快完善合理引进和有效利用外方教育资源的长效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中止招生。
加快培养模式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进一步重视办学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构建分类管理与要素支持。应研究公益性质、国际教师招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支持政策;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减免等优惠;外方派遣教师只要能长期在中国工作、满足人才申报条件应可申报相应的人才计划等。
加快引才育才环境建设。加强教师标准建设,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外籍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强化师资交流机制,加强外方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加强引才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服务保障,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拓展科研合作平台作为政策重点予以推进。
加快我市中外合作办学布局结构调整。坚持“四个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统筹谋划,切实杜绝低水平重复。优化办学层次与结构,加强本科教育,鼓励研究生教育,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引进高水平办学机构。加快推动内涵式发展,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增加评估维度。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九龙坡区政协
为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政协安排部署,九龙坡区政协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课题,提出完善城乡基层治理的工作建议。
强化一体化规划和分众化实施相结合,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统筹性。坚持基层治理“一盘棋”,将农村治理纳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一体谋划推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基层单位、专家、群众参与公共决策渠道。将基层治理作为政协协商固定选题,建立完善基层治理共商共议机制。
强化系统化集成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融合性。强化基层治理的资源力量整合,建立镇街党(工)委统一归口管理制度,探索基层治理市场化手段运用建立完善各类组织和人员参与基层治理的模式、机制、平台,在镇街设立政协委员工作站,协同助力基层治理。
强化网格化运行和片区化管理相结合,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精准性。将网格作为法定层级予以固化,引导基层因地制宜灵活划分综合性、专业性、功能性等多样网格。精确调整网格职责边界,逐步提高专职网格员待遇,完善递进培养链条。探索建立政协委员网格报到制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履职。
强化智能化手段和开放化模式相结合,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联动性。着力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快数据资源纵向横向共享,健全基层智治平台反映事项分类办理机制。推广运用“政协委员二维码名片”,探索建立政协与相关部门工作等衔接机制。
强化制度化规范和科学化考评相结合,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全面迭代镇街工作责任清单,推动镇街职责、权力、资源相匹配。强力推进村(社区)去行政化,探索建立区县对市级部门、镇街对区县部门“逆向考核”机制。创新政协民主监督同纪检监察等各类监督协同贯通机制,协助做好基层治理工作。
强化统筹化引领和多元化互动相结合,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参与性。推进“支部建到网格上、党员进到网格中”,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完善基层民主工作体系,提升群众自治意识、扩宽群众参与渠道。推动“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全市镇街全覆盖,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加快渝东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黔江区政协
渝东南地处武陵山腹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是我市大农村、大山区集中片区,也是全市新型城镇化的短板和潜力区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特别是关于“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系列决策部署,重点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
增强县(区)城综合承载能力是主要抓手和关键核心。非均衡化推动城镇梯次发展,优化乡镇规模结构,推动每个区县打造一个县(区)域副中心、培育一批中心镇。大力推动渝东南地区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完善物流运输体系,大力培育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外贸业态,带动渝东南地区更好跨越山海、走向世界。聚焦资源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更多重大企业、重点项目落地渝东南,持续做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做强“武陵加工”品牌,高标准建设大武陵旅游带。注重均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基层教育资源,深化区县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做强乡镇卫生院。持续提升城市生产生活品质。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是重要保障和长久动力。激发活力建立专项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制度机制,适当提高渝东南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投入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城乡互促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的人才、技术、数据、资本、政策等发展要素“下沉”,农村的生态、旅游、文化、健康农产品等特色资源“上行”。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建立“一企帮一村”机制,鼓励银行、保险、信托等创新开发乡村金融产品。切实盘活用好农村资产资源,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挖掘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盘活乡村资源价值。持续提升群众就业增收能力,完善“农户+合作社+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建好规范化便捷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创业、技能增收、技能致富。建立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领导机制,加强党对渝东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领导,督促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更好以一域服务全市大局。
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武隆区政协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此,本文试图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来探讨乡村振兴实现方式,以供借鉴。
以资源为基础开发打造特色文旅产品,唤醒乡村沉睡资源。政府层面:深挖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布局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力量打造拳头性带动产品;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企业层面:发挥市场化组织运行和专业化平台技术优势,实现项目合作、区域共建、产业模式、市场营销及品牌塑造等方式创新,促进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社会层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以全民兴旅意识推动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全民共享旅游成果”的良好局面。
以产业为核心培育发展文旅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展现文旅资源特色,打造文旅融合1.0版本,即发展基础型乡村旅游,着重在特色山水及自然风光的展现上下功夫,带动吃、住、行、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旅融合2.0版本,即发展品质型乡村旅游,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实施“文旅+”策略,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体系。深化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文旅融合3.0版本,即发展增长型乡村旅游,运用数字信息、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开发文化创意等新质文创产品,丰富文旅产品类型与功能,提升文旅品牌效应。
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做好融合发展文章,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深化品牌建设,打造原创文化旅游IP,实现旅游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拉伸拓展价值链条;突出项目支撑,策划包装各类文旅项目,增强文旅发展动能和集聚能力;强化基地打造,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丰富文旅活动,有意识地策划与当地文旅特色相容的文旅活动,促进旅游消费;优化旅游服务,完善服务链条,提升服务质效;注重消费贡献,一方面要以乡村旅游业为支点,以产业为核心,不断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另一方面,要树立“旅游无季”理念,优化产品结构和价格,探索建立旅游消费增长机制。
健全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机制
市政协办公厅机关党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任务,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可以从重庆市健全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机制的实践探索中汲取几点经验。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动抓落实。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全过程,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始终把推动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全力以赴推动对口帮扶工作往深里走、实里走。驻乡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既抓“面子”,又抓“里子”,把建强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帮思想扶观念、帮党建促治理、帮文明树新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始终坚持精准帮扶,聚焦产业强动力。始终把产业帮扶作为对口帮扶重中之重,以“做大优势产业、打造拳头产品、做响特色品牌”为目标,通过提供优质项目、专业指导等方式,实现精准对接和有效帮扶,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再由点上突破、面上发力,整体推进其他各领域的帮扶,全力助推被帮扶区县的乡村全面振兴。
始终坚持长远谋划,充实人才增后劲。聚焦提升帮扶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整合市级帮扶力量、科技特派员等人才资源,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服务队,以人才帮扶为牵引,开展对口帮扶、服务乡村振兴,建立完善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将驻乡工作队调整为驻区县工作队,协调并深度参与被帮扶区县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区县每年分批选送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到帮扶集团成员单位开展学习、挂职,提升综合能力。
始终坚持综合施策,分工协作聚合力。联系市领导亲自谋划,开展定期调度和督促检查;牵头单位加强统筹,清单化、体系化、事项化推动工作;各成员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抓好落实;帮扶区县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对接;驻乡驻村工作队切实当好“联络员”“主人翁”。
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究
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綦江区政协主席 钟远平
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以下简称“两种协商”)有效衔接,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要求,是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厘清“有效衔接”的责任边界。政协组织及延伸机构作为政协协商的牵头组织者,主要任务是搭建协商平台,组织协商活动,汇集协商成果,跟踪落实情况,反馈办理结果。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等基层组织是基层协商的牵头组织者,主导基层协商全过程,不断扩大群众参与面。区县政协要发挥自身优势,牵头建立两种协商工作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推动两种协商有效衔接。
建立“有效衔接”的保障机制。把两种协商有效衔接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总体部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任务,统筹推进落实。出台加强乡镇(街道)协商、企事业单位协商等基层协商渠道工作的意见,地方党委跟进制定两种协商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
搭建“有效衔接”的平台载体。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支持在乡镇(街道)建立政协基层工作渠道,牵头负责日常工作。建设省级、县级、乡镇(街道)与村(居)上下贯通、多级联动的协商平台。以重庆“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为例,在乡镇(街道)设立委员工作室,在村(居)设立协商议事室,作为政协委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参与基层协商的重要载体。建立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片区联系、专委会对口指导、市区(县)委员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找准“有效衔接”的协商内容。找准中心大局和基层实际的契合点,选择立意高、切口小、关联广的议题开展协商。健全党委点题、政府交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的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议题征集机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诉求渠道。积极探索各层级协商平台联动方式。
完善“有效衔接”的协商程序。制定“有效衔接”的工作规则,构建“议题选择、调查研究、协商座谈、成果汇集、反馈落实”的协商流程。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分级建立协商成果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建立两种协商有效衔接的质量评价办法,持续迭代升级制度机制,压茬形成可复制推广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