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4年09月0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惟愿此生长报国 七曜山上李子红 《烈焰青春》为新时代塑像 石碑祭忠魂 雄关雁门行

版面翻页
视野
04
雄关雁门行
□ 作者 徐文峰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我是在仰慕英雄、崇尚英雄中长大的。“狼烟急,虏骑猖。人臣安可坐消亡”的李嗣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都令我高山仰止。

利用假期,我去了一趟山西代县。这里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的雁门关,还有一马当先、于百万军中斩杀辽人的“老令公”杨业。

代县,古称雁门郡,历为州、郡、道县治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万里长城建起后,雁门关便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它地势险要,关山雄固,素以军事要冲而闻名于世。北宋初年,雁门关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就发生在雁门关一带。

匆匆走过边贸街,赶到古老苍桑的雁门关城下,脚下的路由崎岖不平的大石块铺垫而成,凹凹凸凸,浅孔小洞,走路得格外小心谨慎。移步到城门前,旁边立着一块1平米见方的细沙石石碑,石碑上阴刻着“雁门关”三个繁体字,为山西省政府1986年8月18日立。紧邻的左边还有一块石碑,蓝色楷书字体刻着“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雁门关段”几个中英文大字。城门两边刻着一副对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彰显了雁门关“九塞之首”的地位。

城门上面的围墙上插着一面面红色旌旗,正迎风猎猎招展,似乎在提醒我们赶紧“过关”。小心走几步从旁边楼梯上到雁门关“长城”,眼前豁然开朗,清凉的风拂面而来。我震惊了:雁门关长城有六七米宽,通道由细石铺成,平整光滑,延伸出去像一条巨龙。

雁门关上游人不少,来到瞭望一角,民俗村及古色古香的房屋尽收眼底,风铃随风叮当作响,似乎在述说遥远而沧桑的过去,告诉游客“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看,那里有一座塔。导游说是雁塔。向山上远眺,雁塔像延安宝塔,高大雄奇。

伫立城墙迎风处,我们“两眼向北看塞外”,城墙外竹浪翻滚。向远眺望,塞外高原山山起伏相连,远山如黛,林木青翠欲滴。山顶上一座高压铁塔雄踞其上,高压电线清晰可见,延伸至远方。多么壮丽的河山!

终于见到了老令公杨业的塑像。在雁门关大道醒目处,老英雄杨业披盔戴甲,两眼炯炯,横刀立马,英姿挺拔。“一城英雄半城苦”,我鞠躬肃立,感慨系之。《宋史·杨业传》载:“杨业,并州太原人……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北汉建立后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北汉灭亡后,杨业归顺北宋,公元980年任代州剌史。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国十万兵马攻打雁门,杨业率部守城杀敌,大败契丹军。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因惧怕“杨无敌”威名,辽国始终不敢犯境。

告别老令公,我们去茶舍小坐,朋友向我们引见了“杨家将”的后人,代县政协副主席杨梁远,交谈中得知他竟是老令公第三十八代后人。一番交谈,老令公杨业视死如归、宁为玉碎的悲壮故事感染了我们。

雍熙三年(986年),杨业、潘美率西路军杀出雁门关,初战告捷,迅速占领云州、朔州等地。然而,由于东路军的溃败,宋军形势逆转,最终在陈家谷口遭到辽军的包围。杨业为了减少伤亡,提出避实就虚、诱敌歼灭的战术,遭到监军王侁的责备,认为杨业畏惧避敌。杨业无奈,逐率部孤军出击,在兵刃死战中,身受重伤,最终被俘。但杨业心向宋国,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亡,后被追封太尉。

告别了杨令公老英雄,我们回到雁门关城下。蓝天白云下,恰逢一大队小学生正精神抖擞地赶往雁门关,他们手中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