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先生是民族实业不能忘记的爱国企业家典范。合川是卢作孚的故乡,合川人民纪念卢作孚,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衍生出了一个关于他的亲切称谓——合川之子。
合川是卢作孚成长的摇篮。1893年4月14日,他出生于合川杨柳街的一个贫苦家庭。1901年,8岁的卢作孚读完两年私塾后,随长兄转入瑞山书院(后瑞山小学)学习。6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5岁,他便开始闯荡社会,靠着驻蓉合川会馆那些在外做生意的合川人,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合川是卢作孚智慧的源流。卢作孚的一生可谓传奇不断,与之相应的则是他所承受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过,由于这些压力的存在,反而激发了他超常的智慧。其堪称神来之笔的杰作有统一川江航运、组织宜昌大撤退、提出几何运粮计划、推动“一元献机”运动等。卢作孚的智慧源流大都与合川有关。在宜昌大撤退中,他采取“三段式航行”方法,40天内抢运完平常需要1年才能运完的物资和人员,就得益于对合川古代漕粮“转搬”法的灵活运用。唐宋时,合州系漕粮运输的中转枢纽,为适应不同河道、不同江段、不同季节的航行,常常采取转搬的运输方式,遵循外水(长江)之舟不入渝水(今嘉陵江重庆至合川段)、渝水之舟不入内水(今嘉陵江合川至广元段)的原则,依据各航段不同水情分选不同的运粮舟船,训练不同的护航漕卒,建造不同的转搬设施。几何运粮计划也得益于他对合川农村情况和古代驿递体系的了解。他一方面绕过奸商的囤积居奇,直接向农民购粮,有效解决了粮食的来源;一方面由国民政府电令各县乡设立军粮采购站,把农民家里的粮食以最快速度汇集起来,再用人力将粮食运送到公路和水陆运输的装卸点,接着用汽车、船只将粮食运往城市和前线。其实,早在秦汉时,垫江(今合川)作为巴郡重镇,便有了邮传之设。到唐代,合州驿道陆站普遍建立。至宋代,合州驿道分设陆站和水站。到元明清时期,合州驿站塘铺已形成完备的水陆体系,文书传递、使者往来和物资转运便有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合川是卢作孚实业的母港。1925年10月11日,卢作孚在合川筹组民生公司,开办渝合线航运。不久,他亲自到上海订购轮船,并命名为“民生”号。1926年6月10日,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成立。7月23日,“民生”号抵达合川,开始了川江航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定期航行。1926年,卢作孚又用5000元购买了一套发电设备,用15马力卧式柴油机带动直流发电机发电,以500盏电灯供县城夜间照明,开创了合川供电历史,让合川成为了四川最早用上电灯的县城之一。此后,卢作孚又连续在合川开办了多家企业,如1930年的合川自来水厂、1934年的合川电动碾米厂等。全面抗战时期,卢作孚协同合川民族企业家经营了华蓥公司、大昌铁厂、渝鑫钢铁厂等。这些企业,为解决重庆钢铁、煤炭之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川是卢作孚情感的皈依。在合川,他遇见了自己一生的伴侣——蒙淑仪女士。同为合川人的蒙淑仪,生性贤惠,勤俭持家,精于女红。卢作孚和她育有三儿两女,并共同为子女作示范、树榜样,形成了良好而严格的家教家风。在这里,他曾受教于自己特别尊敬的两位良师益友:张森楷、陈伯遵。受张森楷之邀,参与编纂《民国新修合川县志》。陈伯遵时任合川教育局局长,民生公司创办初期,由他担保,通过借贷教育基金才得以解决资金难题。在这里,卢作孚的情感得以充盈饱满。合川历史上从来不乏忠贞报国、造福乡里、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仁人志士、名儒乡贤,如汉代的谯君黄、李颙,唐代的张柬之,北宋的周敦颐,南宋的王坚、张珏,明代的李实、胡世赏,清代的于成龙等,这些都是他钦慕的对象。合川是他的情感港湾、心灵寄托。卢作孚经历了两次大的挫折,一次是他的“革命救国”理想受挫后,回到合川,进而开始了“教育救国”理想的实践探索;一次是他的“教育救国”理想受挫后,回到合川,开始创办民生公司,探索实业救国之路。也正是这次崛起,他从合川出发,开启了他统一川江航运,进而开辟了远洋航运的中国近代船王之路。
合川是卢作孚人格的底色。在他身上,既体现着富强国家民生为本的爱国精神、公而忘私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富于理想勇于实行的实践精神和勤俭敬业吃苦耐劳的朴素精神,也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寡欲知足、自强不息,爱人如己、敏事慎言,克己内省、文武兼修等人格魅力。而这些,又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合川的天地灵性、人文本底。合川三江交汇、五水汇流,是一座以水为魂的城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合川人,居大美之地,育大美之德,直道而行,自有一股凛然豪迈之气。
合川孕育了卢作孚,卢作孚代表着合川人民那种既强悍又精敏、既进取又包容的性格。愿合川之子——卢作孚的精神在合川大地上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