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元年(765年)4月,唐代诗人杜甫离开益州(成都)浣花溪草堂,携带家小出蜀沿江南下,途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而后行舟水路,顺江而下,大约6月到达忠州。
杜甫寓居忠州四月有余,游历忠州山川名胜、寺庙院落,在此写下了《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禹庙》等千古名作。那么,杜甫一家人游历忠州期间,住在哪里呢?
据我探究,当时,杜甫的族侄正是忠州刺史。然而杜甫一家却为何住在“忠州龙兴寺”?这龙兴寺建于何年,又建于何处呢?
《忠县志·佛教》(1994年版)记载:“佛教在东汉开始传入忠县,永平年间忠县就修有佛教寺庙——龙兴寺,为国内兴建得较早的一批佛教寺庙之一。”可见,龙兴寺为东汉永平年间所建。705年,唐中宗李显曾敕令全国设置龙兴寺,作为宗教管理机关。此时的龙兴寺,有着朝廷赐予的田地,僧人有度牒,有全部免除役使和赋税的权利,还负责登记和管理忠州境内其他寺庙。总之,忠州龙兴寺的历史悠久,杜甫来忠州以前,龙兴寺就已经很兴旺了。
杜甫一家到达忠州后,时任忠州刺史的侄儿设宴款待了他们。杜甫酒过三杯,赋诗一首:
出守吾家侄,殊方此日欢。自须游院舍,不是怕湖滩。
乐助长歌逸,杯饶旅思宽。昔曾如意舞,牵率强为看。
有专家从杜甫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他的侄儿对杜甫一家人的到来并不是很热忱。“此日欢”之后,并未将他们安置在官舍和驿站,却是将杜甫一家人安排到龙兴寺里住下。当然,也有可能是杜甫不想打扰为官的侄儿,主动要求到龙兴寺住的。
杜甫安顿在龙兴寺后,带着一家人开始游览忠州的风景名胜,感悟忠州的风土人情,从6月一直玩到秋天,玩到忠州的橘子、柚子黄灿灿地挂满枝头。
杜甫乘船去到南岸拜谒忠州禹庙,他登山来到坐落于翠屏山麓的禹庙,只见秋高气爽,金色的斜阳映照着大殿,庭院里挂满金色的橘柚,庙里的墙壁上画着金龙银蛇。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面对这一派雄浑景象,杜甫欣然吟诗一首《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杜甫这首五律,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而且咏史怀古,气象宏壮,堪为大手笔。几百年后,一生仰慕杜甫的陆游也寻着杜甫的足迹,登山拜谒禹庙,留下一首《忠州禹庙》:“古郡巴蛮国,空山夏禹祠。鸦归暗庭柏,巫拜荐江蓠。草蔓青缘壁,苔痕紫满碑。欲归频怅望,回棹夕阳时。”
面对此情此景和家国之情,陆游感同身受,不禁又吟诗一首《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时值十月,秋风已凉,归乡心切的杜甫收到夔州(今重庆奉节)都督柏茂林的邀请,于是携着家眷离开忠州,放船顺水而下。当杜甫的族侄来到龙兴寺时,杜甫一家早已离去。只见杜甫寓居龙兴寺的墙壁上留下了一首诗《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
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族侄看完这首诗,惭愧、内疚、自责之情顿然涌上心头。他恍然明白了杜甫为何不辞而别。原来,杜甫把看到的忠州老百姓艰难困苦的真实生活,用诗的形式告诫侄儿,要心怀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也因为这首诗,让后世都知道杜甫来过忠州,并且就寓居于“龙兴寺”,忠州龙兴寺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宋朝治平年间,宋英宗赵曙将龙兴寺改为“治平寺”,延续了宋代官寺的地位,继续管理忠州及其辖区的佛寺,清代时又称“大寺”。龙兴寺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后被毁殆尽。
道光《忠州直隶州志》记载:“治平寺,在城东门外,即唐之龙兴寺也。康熙辛亥年知州刘肇孙重修,康熙庚寅勅赐振宗禅寺,俗名大寺。”
据考查,忠州龙兴寺的旧址,现位于“三峡留城·忠州老街”北街入口——忠州中学的校门处。如今,你若到忠州老街去,一定到“龙兴寺”外站一站、看一看,感悟一代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留下的千古名句和他爱民、怜民的为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