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文章 铺就振兴“致富路”
——渝北区政协开展专题协商小记
放牛坪梨、歪嘴李、梨橙、土沱麻饼……一份份土特产,是远隔万里也忘不了的家乡味,更事关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日,渝北区政协开展了专题协商。
为了摸清渝北的“家底”,该区政协农业农村委组织5个调研组,走进11个乡镇,实地感受多品类的土特产资源,深入了解产业基础。同时,调研组还前往市内潼南、武隆、丰都和陕西、辽宁等地学习经验做法。基于此,委员们在协商会上纷纷交出高质量建言“答卷”。
如何让更多渝北“土特产”贴上市级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金招牌”?贺艳委员代表品牌融入课题小组建议,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实行标准化生产。同时,成立工作专班,邀请专家顾问培训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带动作用,并做好线上线下营销。
邓雪莲委员代表业态拓展课题小组发言说:“如果将柑橘产业和研学游结合在一起,预测会有不错的效应。”她建议,用好渝北区柑橘资源丰富的优势,试点先行推出研学项目,打造“柑橘研学第一目的地”,差异化发展柑橘基地“农业+研学游”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集体经济有‘搞头’,村民增收才有‘奔头’。我们要给‘土特产’找好‘CEO’。”对比拥有知名“土特产”集体经济强镇、强村,苏泓宇委员所在的农村职业经理人课题小组发现,渝北区的短板在于没有职业经理人管理集体经济事务。他建议,发起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工程,厘清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履职清单,通过“政策牌”“情感牌”“发展牌”等让“乡村CEO”有奔头。
渝北独具临空优势,为何不能在航空配餐行业中找到“土特产”的一席之地?来自航空食品课题小组的张楠委员建议,打造航空助农馆,引导区内有资质的农业企业主动作为、积极对接,推动鲜食上“云端”;统一规划和打造全区农文旅发展,挖掘文化特色、展示土特产品、宣传渝北山水,在机场加大宣传,让过境人群能够来、留得住、玩得好。
“很多特产仍‘养在深山无人识’,有待媒体‘解锁’和网友‘打卡’。”聚焦让“土特产”成为“大爆款”,郑和顺委员代表土特产推介课题小组建议,挖掘传播“爆点”,多创作媒体作品进行“种草”;注重创意设计、联名合作、渠道拓展、体验感觉等,让“土特产”成为“新潮品”;利用好“直播+电商”的营销模式,打造“乡村直播间”,紧跟市场需求推出多样化产品。
“大家切口选得准、有新意,提出的建议有路径、有办法、有政策、有措施,为渝北农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应邀到会听取协商意见的渝北区政府副区长李义奎表示,接下来,渝北区将加快延伸产业链、拓宽经营链、提升价值链,深度挖掘产品特色、培育农业“爆品”,努力把好产品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好价值,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