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题刻白鹤梁
漫步长涪汇,美景尽收眼底。民谣在晚风中缓缓响起,鲜花绿植与霓虹流光相互映衬。江中灯塔,提示着过往船只,迎送着一泻千里的滔滔江水。城市的忙碌,在这里有所缓和。
我常常带着儿子沿长涪汇新街游走。位于涪陵区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长涪汇,集巴国故都文化、娱乐休闲观光、特色美食体验于一体,俨然成了涪陵的城市会客厅,更是市民消遣、游客打卡的好去处。而位于长涪汇中段水下的白鹤梁,则是长涪汇乃至整个涪陵人气最高的网红地标。
白鹤梁,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涪陵作为巴国故都、乌江门户,历来吸引着文人墨客在此雅集小憩、吟风弄月。石梁之上,其留下的题刻纵横交错,集文学、书法、石刻艺术于一体,其中以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最为著名。
在以前,大约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这些题刻就会露出水面。人们常流连于此,或家长里短,或谈及农事,三三两两,闲闲散散。石梁之上刻有石鱼,古人以石鱼作为长江水位变化水标。石鱼出水,则意味着一个枯水周期过去,丰收年景即将到来。石鱼的存在与气候、农业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涪陵古谚语“石鱼出水兆丰年”之由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白鹤梁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而现在,我们只能在长涪汇沿街文物的蛛丝马迹里,在熙熙攘攘人群的谈论间,去想象白鹤梁当年热闹非凡的场景了。自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白鹤梁题刻就永远淹没江中。2003年开始,国家采用“无压容器”保护方式——即通过建一个注满净化过滤江水的容器来抵消内外压力——历时数年创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位于水下40米处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在一个细雨纷纷的午后,我和儿子走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一睹白鹤梁风采。走进博物馆,展厅内一尾石鱼格外引人注目。石鱼采用高浮雕工艺,身体浑圆,鱼鳞凹凸,于清嘉庆18年由涪州州牧张师范镌刻而成,因其雕刻逼真而被视为镇馆之宝。这尾石鱼,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内18尾石鱼题刻中体积最大的一尾。它并不是从白鹤梁上切割、搬迁到博物馆展厅内的,而是与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相对独立存在的个体,并与之形成一种岸上、水下的呼应。
走出展厅,乘坐向下扶梯,历经3分多钟,则可抵达水深40米处。通过一条平直走廊,再迈过一道宽约1米、厚约半米的钢制舱门,最后进入到60多米长的环形参观走廊。令人惊叹的白鹤梁,立刻呈现眼前。我屏住呼吸,生怕惊扰到这水下千年的沉寂。
走廊淡蓝色灯光映照,让人犹如置身海底,儿子异常兴奋。走廊内侧有多个直径约50厘米的圆形视窗。从走廊中部的圆形视窗望去,两尾石鱼栩栩如生,一眨眼,仿佛石鱼又变换了位置。这两尾平雕石鱼,被认为是白鹤梁题刻的原点。其他题刻大都因为观赏这两尾石鱼后有感而发。往前走几步,黄庭坚所书的“元符庚辰涪翁来”、字体最大的“中流砥柱”等题刻清晰可见。笼罩在文人墨客的雅趣里,我竟然也有了吟诗作赋的冲动。
若想要欣赏到题刻更细致的部位,游客可通过圆形视窗外的触摸屏,放大题刻的局部,欣赏细节。倘若具备一定的潜水能力,可申请潜入这一池净化后的江水中,近距离触摸题刻。兴趣浓厚的游客,还可回到博物馆展厅内,参观从白鹤梁转移上去的题刻真迹,也能自己去拓印一些喜欢的内容留念。
身处水下白鹤梁,长涪汇的喧嚣被阻隔在外,那些备受青睐的题刻变得立体。在这里,我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书法遒劲有力,文字默默不语,石鱼似动非动,文人墨客吟咏的回声,穿透时光之门,在耳畔隐隐约约。一种本土艺术的荣誉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惊叹道,这就是涪陵。
不到五岁的儿子,一会儿对视窗内的石鱼指指点点,一会儿对墙壁变化的投影汉字惊喜诧异。可能他对导游的介绍一知半解,但我希望他能隐约记得,曾有一个叫黄庭坚的书法家,来过涪陵这座城市,并且在白鹤梁题刻上留下过墨宝。给儿子在视窗处拍了一张照片,希望多年以后,他对此次打卡白鹤梁能有所印象。
爱上涪陵,岂止榨菜。白鹤梁,也是涪陵的代名词。随着白鹤梁题刻和埃及罗达岛尼罗尺联合申遗步伐的加快,白鹤梁必然会令全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