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残联:深耕“春天的事业” 托起“稳稳的幸福”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为了让“春天的事业”更加温暖,黔江区残联在创新残疾人托养供养模式、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上下足功夫,帮助这个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抒写他们自强不息、追梦圆梦的精彩篇章。
创新托养供养模式 筑牢残疾人幸福港湾
2024年12月6日,阴雨绵绵,寒风凛冽。但黔江区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里的一群残疾人却深深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碗里的粉蒸肉、清炒豆角,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服务,让80多位残疾人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
这是黔江区残联创新残疾人托养供养模式,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的一个片段。
如何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沐浴党和政府的温暖,是各地残联努力的方向。近年来,黔江区残联大胆探索,通过医养深度融合,开创性地建立了残疾人托养供养新模式,为残疾老人和儿童编织了一张全方位的关爱网络。黔江区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就是最好的例子。
“黔江区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采取医养结合模式,配有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和检查、医疗、康复训练设备,实现从养到医、由医到养的双向互通。”黔江区残联理事长阮泽鸿介绍。黔江区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建筑面积11779.64平方米,设计床位300张,有失能残疾人居住区、半失能残疾人居住区、健身区、营养餐厅、便民超市、多功能活动室、辅助性就业室等多个区域。同时,该中心还设有综合性医院,开设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10余个科室。
为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的医疗服务,黔江区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与医疗机构紧密携手,通过医疗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和举措,确保残疾人能够及时获取到必要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黔江区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为161名黔江区及渝东南地区失能、半失能残疾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以及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宛如温暖的港湾,为残疾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和心灵慰藉。
在这里,老年残疾人不仅能够享受到细致入微的日常照护,如饮食起居的周到安排、个人卫生的精心打理,还能在健康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呵护。专业的医疗团队定期为他们进行健康检查,制定个性化医疗方案,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得到实时监测和有效管理。此外,供养中心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依然能够焕发光彩。
对于残疾儿童而言,供养中心更是他们走向康复的希望之地。中心特别设立了宽敞明亮的康复区域,配备了国内外先进的康复设备和器材。在这里,专业的教师团队和康复师们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心,为孩子们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会了站立、行走,乃至重新拥抱童年的快乐和梦想。仅2024年,黔江区残联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为283名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手术、辅助器具、康复训练等救助。
点亮创业就业梦想 重塑残疾人希望之翼
让残疾人自立自强、活出精彩人生,是重塑这个特殊群体希望之翼的最好办法。帮助他们创业就业,能自己养活自己,就是一条最好的路径。黔江区残联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黔江区正阳街道朝阳路222号,矗立着一栋白色建筑。这个冬天,就在这栋楼的3楼,50余名残疾人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制作出各式各样漂亮的手工串珠。这批产品会通过物流走向沿海地区甚至海外市场。
这栋楼就是黔江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这个由黔江区残联倾力打造的孵化园,建筑面积6098.34平方米,是一个集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指导、企业孵化、就业实践、就业推荐等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为残疾人点燃希望之光。
2024年7月29日,残疾人向业平来到孵化园学习手机维修,“一直待业在家,闲着没事干,区残联组织开展残疾人手机维修培训,我了解了马上来报名学习,希望学会后能让自己有事情做,靠自己双手赚钱。”
这次的残疾人手机维修培训是由黔江区残联联合黔江区希望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举办的。现场参加手机维修培训的学员有17人,均为肢体残疾人,培训时间为10天,前3天主要讲手机配件的组成、拆装、认识手机所有的零配件、手机主板供电系统、换尾插、屏幕分离、手机贴膜等内容,后7天为实操培训。
据了解,这批学员结束培训后,有12人开店自主创业,其余几人选择了在手机销售店上班。
在孵化园内,还开展了手工艺、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多个热门领域的技能培训班。在这里,残疾人朋友可以尽情汲取知识的养分、掌握实用的技能,为创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孵化园还像一座温暖的港湾,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与服务。从创业指导的悉心点拨,到资金扶持的支持帮扶,再到市场推广的鼎力相助,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孵化园的关怀与温暖。这些举措如同一股股强劲的动力,激励着残疾人勇敢迈出创业的步伐,追寻属于自己的辉煌。对于有意愿就业的残疾人,孵化园更是积极作为,主动与区内企业对接,搭建起一座座就业的桥梁。残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就业,为生活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
黔江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自2022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已入驻企业55家,行业涵盖残疾人手工艺品加工、服装定制、电子商务、抖音直播、农产品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养殖、食品药品医疗器械销售、技能培训、假肢装配维修、人力资源等,实现和带动就业2000余人,其中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600余人,实现产值3.6亿元、税收505.35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选树残疾人中的创业就业榜样来带动更多残疾人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到创业就业大军中,实现人生的自立自强,则是黔江区残联的又一创新举措。
去年9月29日晚,容纳了1500余人的黔江区体育馆灯火辉煌,2024年黔江区首届“残疾人创业十大榜样人物”选树宣传活动发布仪式正在这里举行。谢雪峰、龙灿、李江华等10人被选树为“残疾人创业十大榜样人物”,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市公司黔江分公司、黔江区李三爱心服务队等5家单位被选树为“助残爱心单位”。
“此次选树活动从启动到经各乡镇(街道)推荐、相关单位资格审查等程序,历经2个月的严格审核,选树的‘残疾人创业十大榜样人物’,既为残疾人主动创业就业树立了榜样,还树立了残疾人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选树的5家‘助残爱心单位’,激发了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和单位主动参与到服务残疾人的事业中。”直到现在,黔江区残联副理事长谢汉彬都还在为选树活动带来的社会效应兴奋不已。
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找到一个好岗位、好工作、好项目,则是黔江区残联助残落地的重要举措。
2024年,为帮助残疾人创业和就业,黔江区残联协同相关部门合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105人,帮助26名残疾人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黔江区残联还制定出台了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办法,为103户残疾人发放创业就业补贴26.73万元;开展盲人按摩人员就业扶持,为14名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发放扶持资金7.7万元,为7家盲人按摩机构发放一次性补贴1.4万元。
大力改造无障碍设施 让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黔江区翟水镇的小邬是一个肢体重度残疾人,长期瘫痪在床。对于小邬来说,洗澡就是一种奢望——家里厕所没有洗浴设施,屋外有陡坡轮椅不能出行。
黔江区残联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上门实施坡道改造和洗浴设施安装,帮助解决了小邬的洗浴和出行问题。
黔江区残联副理事长窦鞠介绍,小邬的幸福得益于黔江区与山东省日照市通过鲁渝协助助残实施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四化”机制,即入户调查专业化、物资采购标准化、工程监管常态化、项目验收绩效化,确保“一户一策”“精准改造”,让更多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近年来,黔江区残联、日照市残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用鲁渝协助助残项目帮助残疾人家庭改造无障碍设施,通过一系列精准而富有成效的措施,为残疾人群体铺设了一条条便捷、安全的生活之路。
2019年以来,该项目共投入鲁渝协作资金548万元,为1336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根据户需不同为残疾人家庭安装沐浴器、马桶、扶手、栏杆、厨房操作台、升降晾衣架,硬化地面,处理卫生间防滑,发放盲人电饭煲、电磁炉、坐厕椅等生活用具,解决了残疾人“出行难、做饭难、洗澡难、如厕难”等日常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有效增强了残疾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广大群众尤其是残疾人的好评和认可,成为山东省、重庆市2024年鲁渝协作助残亮点工作。
为更好地帮助残疾人改善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2024年,黔江区残联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共为346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达到民生实事目标任务数的173%,切实将服务落实落细落到群众心坎里。
此外,黔江区残联还顺利完成了全区58台残疾人代步三轮车的更换工作,并建立“七个统一”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杜绝非法运营现象,确保了残疾人代步三轮车的规范化管理走在全市前列。 (黔江区残联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