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1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迎接全市两会特刊 向“新”而行 以“质”攀高

版面翻页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迎接全市两会特刊
29

向“新”而行 以“质”攀高

——重庆高新院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纪实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高新院”)于2019年6月成立。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高新院逐步探索出一条体制改革激发动力、市场运作集聚资源、成果转化生成产业的有效路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5年来,成功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57家,培育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端MEMS压力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逐渐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特色化的“研究院经济”模式,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典型经验”,获评工信部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市级及以上荣誉资质近30项,为川渝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短短5年时间,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就,高新院究竟有啥秘诀?

以市场化运营为抓手 解决资金可持续发展难题

作为全市产业本地生成平台,高新院坚持以“生成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为定位,聚焦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以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力求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而变成“真金白银”,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持续提升本地产业生产能力,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国内创新平台大多依靠财政拨款,以“拨改投”的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

高新院以追求商业成功为核心目标,构建自我造血、自负盈亏的“研究院+公司”市场化运营机制,不专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侧重于推动科技成果“从1到N”迭代,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市场化方式提供项目筛选论证、工程化开发、企业孵化等有偿服务,并以现金占股方式对早期优质科技项目投资,投资收益100%归政府所有,推动政府资金实现“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目前高新院已将2019年投资资金全部收回,并收回2020年投资资金的70%,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引领作用,实现财政资金的创新闭环和可持续发展。

以成果“蓄水池”为支撑 解决成果转化项目来源难题

目前国内外能转化的科技成果占成果总量不足5%,如何构建具备潜力的“硬科技”项目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环节。

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高新院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探路先行,既精通最新科研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通过甄选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打通转化堵点,精心呵护入孵项目成长,靶向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着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

高新院建立科技成果与产业生成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0余所高校、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0余个实验室、红宇精密等50余家重点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储备可转化的高科技项目2000余项,成功构建多学科、高质量、开放式的科技成果供应链。主导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川渝科技青年联合会等十余家知名学术组织,常态化开展“成渝科技资源精准对接活动”等项目交流活动近200次,柔性引进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行业顶尖人才10余人,汇聚知名高校院所专家教授1000余名,吸引创新团队超500人。

以多维度筛选体系为重点 解决成果转化科学评价难题

科技成果因其复杂性、专业性和难以预测等特点,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科技成果仍然是世界性难题。

高新院率先构建多维度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紧抓筛选引入、技术审查、专家审查、知识产权评估、投资审查、合作协商、集体决策、组建科技公司八个关键步骤,重点围绕成果技术先进性、成熟度以及经济可行性、市场化前景等进行综合论证,结合重庆市产业布局,精准筛选出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大的高价值科技成果。同时,引入利益联结机制,将股份分配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专利持有人及科创团队以知识产权评估值入股,高新院、风投机构注资参股,技术、经营团队现金跟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目前已成功筛选转化香港科技大学“零耗能辐射制冷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焊接仿真工业软件”等高价值专利技术成果超700项,整体市场估值近20亿元。

以全成长周期服务为导向 解决初创企业孵化存活难题

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仅是提供相应平台,但未深入科创企业后续成长过程,导致整体孵化存活率不高。相较而言,高新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思路,遴选职业经理人担任孵化企业的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通过构建“一套机制,两个平台,三项管控,四大体系,五大链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模式,提供从孵化项目引入到产品打入市场的全方位、全要素赋能增值服务,推动新生科技企业度过初创期的“死亡之谷”。

比如,与重庆大学陈显平教授共建的平创半导体公司,成立初期,高新院派驻原大型国有企业厂长担任常务副总经理,推动平创从仅有“一个教授”“一张专利纸”的初创团队成长为拥有400余人、近2亿元产值的“小巨人”企业,成功实现碳化硅芯片的国产化替代,正开展科创板上市辅导。

目前,高新院累计向孵化企业选派500余人(次)的专业团队,推动孵化企业实现营收超3亿元、8家企业累计产值超过1000万元、取得意向订单超16亿元。

以共享中试基地为牵引 解决成果转化产业化难题

科技成果在产业化阶段必须解决产品良品率、设备工艺、成本控制等问题。

高新院在国内率先提出中试共享体系建设思路,不断将新产品新技术试验出来、检测出来、生产出来、标准制定出来,真正提供“好用、耐用、管用”的高科技产品,打通“研发—中试—生产”的完整产品技术创新链。成立由资深工程专家领衔的专业中试团队,建成西南地区首个电子产品中试共享基地,打造高端MEMS传感器封测中心和高精密加工中心等专业平台,建设高低温环境等5个通用实验室、通用电子与数字电路测试等4个研发测试区、柔性生产线等7条中试产线,引进精密划片机等近100台国际一流加工设备,累计投资超5000万元,已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专项。

目前已累计服务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团队等300余家,成功推动“全球首款无人机无线充电自动机舱”“国际功重比最高的空冷燃料电池”等100余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中试熟化,实现中试产品生产超8700台(套),进一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升级步伐。

以“33618”建设为契机 解决构建产业生成创新生态难题

为加快建成“1+10+N”产业生成体系,高新院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以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和企业创新培育服务为抓手,重点对接荣昌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有意向、有条件的区县,聚焦绿色低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专业研究院,作为高价值科技成果落地的承载地和服务方。

目前,荣昌产业研究院作为首个专业研究院已顺利落地,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武汉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深入合作,引入动态冰浆蓄冷技术、原子级超精密制造等优质项目。其中,动态冰浆蓄冷技术项目落地仅半年已取得意向订单400万元,正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正与两江新区共建两江高新院,重点围绕先进材料、具身机器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共同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企业培育和产业生成高地;同时,加快推进九龙坡区、重庆高新区、綦江区等区县分院建设事宜,着力构建“市区联动、错位互补”的产业生成创新生态。

未来,高新院将紧扣“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链需求,全面推进“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快建成“1+10+N”产业生成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为支撑全市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做出积极贡献! (重庆高新院文/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