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治”为统领 擘画美丽重庆建设
绵绵长江、奔涌不息。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总书记深情牵挂着巴山渝水,殷殷嘱托激励着山城儿女。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美丽重庆建设成为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必答题”。
建设美丽重庆的“集结号”已吹响,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出台实施《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以治水为重点迭代升级推进“九治”,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持续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扛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大使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截至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和坚韧性不断增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气质更佳、颜值更高,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奋力攻坚 污染防治渐成体系
时值寒冬,重庆又吹响冬春“治气”攻坚战的“冲锋号”。按照《重庆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全市“治气”除工业源的治理外,还要抓实移动源、扬尘源和生活源的治理。
就在去年12月,重庆就打了一场“治气”攻坚硬仗。当时(12月下旬)重庆多个地区出现了区域性、长时间、大范围污染过程,受影响区域立即发布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
渝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预警启动后渝中区蓝天巡查专班抽调人员现场查工地、进企业、入餐户、上街头,重点现场检查环保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各街道办事处强化辖区内施工项目、露天焚烧、烟熏腊肉的执法监督,做到发现一起、处置一起。
据悉,当天渝中区PM2.5浓度67微克/立方米,实现达标,较前一日下降35微克/立方米,当日也由此成为该区全年优良天数的第300天。
同样是在这一天,铜梁区检查企业48家,督促28家涉气企业按照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要求进行限产或停产。在检查过程中,及时处理了14个相关涉气问题,确保应急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
为打赢大气攻坚“保卫战”,重庆各地紧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全面加大各类大气污染源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应急响应各项措施。2024年,评价空气质量的六项指标重庆均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连续7年无重污染。
乡村新貌 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不仅要“天空蓝”,也要“水清澈”。近年来,重庆市部分地区出现“黑水塘”“臭水沟”……农村黑臭水体成为村民房前屋后的烦心事。
为解决这一家门口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024年初,重庆结合山区库区、山地丘陵的特点,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清零、全域创建、长治久清”总目标。
全市12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创建工作方案》,明确2024年推动20个区县完成,其余19个区县在2025年完成,持续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行动,积极探索山区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
油坊河是黑水滩河一级支流。由于沿线场镇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等原因,油坊河有2000米左右水体不达标。
为给油坊河“刮骨疗毒”,北碚区于2024年全面启动了油坊河流域治理,采取前端截污控源、河道清淤疏浚、沿岸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湿地等措施实施有效治理。目前,油坊河水质已经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后期生态修复后将全面消除黑臭,预期水质将提升至准Ⅳ类。而在油坊河末端湖库,北碚区将湖库尾端、油坊河入库段规划为生态修复区,油坊河末端也已完成部分内源清淤工作,淤泥就地回用于生态湿地建设。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重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重庆市始终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精准打出治水“组合拳”,扎实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系统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全力保障水环境安全,切实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2024年,重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达100%、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
循环利用 全域“无废”深入人心
位于缙云山麓的北碚区竹林资源丰富,在全区约4万公顷的森林面积中,竹林占约15%。北碚区探索“以竹代塑”,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环保、健康转型。在位于北碚的中国铁建重庆竹缠绕复合管生产基地,一根根厚薄均匀的竹篾条在胶合剂的作用下,通过机械手段缠绕在产品模具上,再经过固化、脱模后,最终制成一根根复合管道。
绿色、低碳是竹缠绕复合材料能替代钢材、水泥,迅速抢占建筑市场的主要原因。企业生产的竹缠绕复合管、管廊、高铁车厢、房屋等系列产品,能够大量替代塑料制品,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竹纤维碗、竹纤维餐盘、竹纤维打包盒……走进位于重庆忠县的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展厅里琳琅满目的竹制品令人目不暇接。
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了5000多亩竹子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发展竹材基地8万余亩,建成12条“以竹代塑”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竹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以竹代塑”是近年来重庆迭代升级“治废”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高标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积极打造“无废单元”、建设“无废细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以实施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行动为目标,以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治理为重点,着力削减白色污染,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500余个,新增危险废物利用能力47万吨/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实现“两个100%”。同时,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进一步优化转移类别,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5类“无废城市细胞”评估细则,全面建立“无废指数”评价体系等,进一步提速建设全域“无废城市”。
大美格局 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每到暖日,美丽的江心小岛——忠县皇华岛,游人如织,但放在几年前,这里岸线遭到破坏,还是一个无游客问津的“孤岛”。
近年来,忠县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对皇华岛实施了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对遭到破坏的岸线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岸线生态功能。在不同的水位补种了不同的植被,形成立体结构,构建起乔灌草搭配、色彩丰富的生态屏障。
同时,依托岛内稻田湿地,建设了梯田小微湿地,与原有的沟、渠、堰、塘、井、泉、溪等串联成水系网络,构成了岛屿小微湿地群。如今,岛上候鸟成群,正朝着“生态优美、文化深厚、体验丰富”的文旅融合发展新目标不断迈进。
皇华岛是重庆强化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与修复和石漠化治理的一次实践写照。
事实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是重庆固守的执着。一直以来,重庆系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工程进度已达95%,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绿盾”行动发现问题整改完成率99%,三峡库区存量危岩清患率95.4%,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662公顷,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运行国内首个区域性崖柏资源数据库,在全国第二个公开出版外来入侵物种图集,初步编制全市陆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图谱,长江上游重庆段检出鱼类110种、同比增加5种,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提升2个等级,“重庆市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获评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优秀实践成果。同时,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连续18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辐射事故。
重庆正在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努力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重庆将持续健全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提升生态系统修复水平。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推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以改革的办法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把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一体考量和推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
同时,重庆还将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迭代升级“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等数字化应用,加快推动生态环保由“治”到“制”再向“智”的整体跃迁,探索超大城市生态环保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市生态环境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