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1月1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两会特刊 丰都县包鸾镇:『新三观』推动乡村新发展 “酉阳800”:山区民族强县富民的新引擎

版面翻页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两会特刊
38

丰都县包鸾镇:『新三观』推动乡村新发展

迭代升级的“鸾阳阳”党群之家嬗变暖心小家,大力建设的巴渝美丽庭院示范片彰显村民高品质生活,匠心打造的“鸾妈妈”家庭教育互助会和“鸾婆婆”养老互助会托起“一老一小”大民生,精巧构思的“秋在包鸾”旅游吸引着四方来客……行走在包鸾场镇乡间,举目满眼新,移步皆盛景,目之所及,全是美丽乡村展现出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丰都县包鸾镇始终聚焦“锶乡包鸾”乡村振兴市级示范建设,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努力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带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富。2024年该镇荣获“重庆市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乡镇”称号,成功入选《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用“群众观”破解“干部干,群众看”

早上大门一打开,包鸾镇“鸾阳阳”党群服务之家便热闹起来。“麻烦你帮我查一下,这个社保是什么情况。”“我这边有点事情,需要开具一个证明......”前不久,龙井社区居民秦宗文想要办理自己的社保业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很快办理完成。

党建阵地变为暖心小家。2024年,包鸾镇聚焦“服务近一点、功能多一点、流程简一点、人员精一点、流程智一点、监督透一点”迭代升级“鸾阳阳”党群服务之家,打造升级集服务群众、活动议事、矛盾调解、文化展示、产品展销于一体的新丰书院4个、议事亭6个,吸引1524名外来党员注册报到,活力指数居丰都县前五。该镇立足“141”执行末端定位,编制数字预案3个,应急处置时间缩短30%,全面推广“一窗综办”上平台,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全市基层智治体系建设第四片区交流会上获肯定评价。

政府“包建、包管、包终身维修、包不满意”变为群众“自选、自建、自治、自强”。该镇按照院落申请、村民自建、政府奖补的模式,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版1200户、标准版2465户、基本版335户,整治农房1200户,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制定“院落事情商量办;公共区域轮着做、自己区域包干做;有矛盾隔夜解决;小事自己做、大事共同帮”公约,形成“自我治理、自我化解矛盾”的小单元,“院落制”经验被市住建委推报到住房和城乡住建部在全国推广。

千篇一律的表演变为丰富多彩的活动。该镇坚持自编自导自演,让群众变主角,又坚持不拼名气拼人气,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成功承办“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地图·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发布暨乡村民俗展示展演活动,举办首届“村歌村晚村运会”系列活动,开展厨艺洁艺柴艺大比拼、“老中青”联合汇演、新丰书院“颁奖进堂”、庆祝九九重阳节等系列活动,评选“十佳包鸾勇士”“最美厨娘”“孝善人物”等先进典型百余人,近3万人次参与。

用“实践观”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孩子参加互助会后进步很大,学习成绩提高了,综合素质也比以前强了!”日前,包鸾场镇上的杨治芬表示,“鸾妈妈”家庭教育互助会解决了她没时间照顾孩子的难题。

据介绍,包鸾镇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为突破口,成立“在家父母服务、在外父母捐资、家校社协同”的“鸾妈妈”家庭教育互助会,覆盖儿童239名,其中留守儿童148名,会长杜均梅当选全国妇女代表。

包鸾镇在呵护“一小”,托起多彩“童年梦”的同时,照顾“一老”描绘最美“夕阳红”。该镇以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难”为突破口,成立“鸾婆婆”养老互助会,覆盖老人327名,常态化开展“五个一”活动。坚持选点便民化、运营互助化、经营半市场化、服务细致化的“四化”模式打造爱心食堂,创新物资换餐、劳动换餐等灵活收费方式,让老人能吃上一口热饭,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据介绍,包鸾镇探索互助抱团、市场运营、村集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建互助会等社会组织14个。该镇动员群众组建成立龙井社区、花地堡村、包鸾村应急救援互助会,按照“双月训练、装备随人、队员随驻”建立起一支群众身边的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已累计参与火灾扑救13起,入围重庆市“最美应急人”。

据了解,包鸾镇坚持不拼投入拼做法,努力实现党组织靠前一步、政府组织后让一步、群众组织提升一步、群团组织协调同步。该镇探索主干居委管、背街网格管、门前自己管的场镇治理模式,场镇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该镇还探索“一长两员一公约(121)”的院落治理模式,“121”即一个院落长、一个院落委员、一个党建指导员、一个院落公约。成立“两代表一委员+五老+榜样力量+互助会代表+N”的村级、院落议事会,通过“党风入村、村风入院、家风入户”打造清廉村居,实现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转变。

用“发展观”推动“产业兴,农民富”

“以前我和我哥在外打工,后来一起返乡养牛。”包鸾镇飞仙洞村养牛大户张林葱说,兄弟俩从最初的20头母牛,壮大到年出栏300余头商品肉牛,他们还把周边养牛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据介绍,包鸾镇推动新农人主导,着眼于农业全产业链,按照“133”的风险防控机制,即一本服务手册、三支队伍(保姆服务队、要素服务队、技术服务队)、三大机制(激励机制、便捷机制、责任闭环机制),培育新农人,年产值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000万建设凤鸾园等产业,带动农户1682人、创造就业岗位362个、带动增收440万元,获评重庆市2024年度“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案例。

在推动村集体发展方面,该镇按照“七个一”资金筹措模式,建立“保证金+固定提成+利润分红”新农人托管运营机制,提质发展存栏200头肉牛共富农场,预计年经营性收益超40万元。坚持“三资、三位、两带动”,盘活危旧及闲置房屋、宅基地、闲置土地,撬动社会资金700万元,吸引村集体入股236万元,打造集观光游览、亲子教学、艺术文创、有机餐饮等为一体的“飞鸾稻香”品牌。抱团成立“锶乡包鸾”强村公司,承揽业务610万元,培养包鸾师傅120名,村集体增收100万元。全镇“共富+”产业达15个,50万以上村5个,20万元村全覆盖。

在推动三产业融合方面,该镇探索“确权确股不确地”模式,划分“标准地”,建成7266亩高标准农田,在巩固原有花卉苗木、果蔬产业基础上,以“水稻+”“玉米+”发展富锶稻鱼、富锶豆、脱毒生姜等特色农业近万亩,总产值达4000万、亩均超8000元、务工增收800万。大力发展加工业,先后培育白酒、腌制品、泡菜等食品加工企业15家,年产值1000万元,解决就业80人,带动群众增收160万元。运用“旅游+”“+旅游”模式,以丰收馆为中心,以研学、亲子游为主线,成功推出四大特色(四条线路、四大民宿、四样菜品、四种伴手礼),成功打造“秋在包鸾”旅游品牌,开展赏秋、徒步、打野等主题活动8次,带动包鸾全境游客超35万人次。

(胡斌 蒲涵修/文 包鸾镇政府供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