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逐浪高 实干担当谱华章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纪实
卫生健康工作如城市发展的稳固基石,从保障民生幸福、提升人口素质到助力经济稳定运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深度嵌入全市发展大局,是推动城市持续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勠力同心、负重拼搏、唯实争先,交出一份具有重庆卫生健康辨识度、全市人民群众美誉度、全国卫生健康行业影响力的高分答卷:
——“三医”协同改革入选2024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2年在渝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场推介重庆医改经验,“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深化“县聘乡用”改革多次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肯定。
——托育工作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认可,连续两年荣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示范项目。
——“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极大优化群众办理流程,被选树为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数字健康建设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示范案例,渝藏、渝哈实现跨省(区)域数字化“医检互认”。
——成功争取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在重庆备份。
——南川区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深化医改、生物安全、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基层卫生健康、职业健康、药政、安全稳定等工作在全国交流发言33次。
……
一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定不移秉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理念,以担当为笔、奉献作墨,绘就一幕幕生动的实践画卷。
重点战略扎实落地,统筹推进有声有色
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紧扣关键战略核心,精准发力,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再攀高峰,以蓬勃发展的卫生健康事业之力支持全市大局稳步前行。
“成渝健康圈”深化拓展。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成渝双圈卫生健康工作机制重塑。在此框架下,“十项行动”深入推进,跨区域“医检互认”让就医便捷高效,跨区域专科联盟欣欣向荣,“120”跨界应急救援服务响应及时,儿童、检验等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建扎实推进,“成渝健康圈”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正不断扩大。
全民健康促进成效显著。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统筹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卫生县覆盖率居全国第4,全民健康促进工作制度保障更加有力。为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4.3%,超全国均值。慢性病、职业病防治工作收效显著,心脑血管、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方案出台,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县公立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机构覆盖率在全国排名第1。
人口长期发展均衡有力。多渠道发力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全市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19个,托位使用率、备案率分别提升至54.32%、95.48%(全国第2)。多措并举强化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质量提升,为314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立项《门诊安宁疗护服务规范》等6个地方标准,新增老年医院8家,82.52%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提前三年达到国家标准。
国家重大项目支撑坚实有力。过去一年,市卫生健康委持续发力,为国家战略腹地重大项目的落地见效赋能添劲。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正开足马力。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同比翻一番;其中争取“两重”“两新”项目国债资金排名西部第1。
医改攻坚破题起势,协同发展见行见效
2024年11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重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庆“三明医改”经验。这场发布会成为重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的关键窗口,也见证了重庆在各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领域的深度耕耘与不懈探索。
“三医”协同高效推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在全国率先出台《“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专项改革方案》和“三医”数字化协同建设方案,迅速集结改革专班,明确由1名副市长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全方位构建起统一领导、集中攻关、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的机制,为医改高效推进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人才、技术、服务、保障等“五个下沉”,探索现代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在资源整合上,建成79个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通过“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派出3429人,助力基层创建218个特色科室,开展2311项新业务新技术。技术推广成效显著,76项适宜技术应用超24万例,同类病人上转率下降8%。区县域全覆盖建立影像、检验等“4大中心”,以“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方式服务300万人次;基本建成“15分钟优质健康服务圈”。
数字变革赋能服务。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刻认识到数字健康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中的关键作用,全力聚焦数字健康基本能力建设,积极夯实数字基础,持续提升重点应用实战效能。2024年,重庆数字健康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建成“1+41+N”数字健康驾驶舱,10个应用纳入“一本账”,7个已上线推广使用,3个应用多跨事件在三级治理中心贯通。“医检互认”应用累计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近2亿元,“健康一生”应用为全市88.89%的居民建立统一电子健康档案。“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应用迭代至10事联办,办理时长从80天压减至5天。“疫智防控”应用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比下降70%。“智慧急救”应用助力120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率、救护车3分钟出车率西部第1。云医应用实现82.52万居民在家完成复诊服务。数字化建设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医疗服务迭代升级,健康防线守住守牢
基建赋能医资扩充。2024年,我市医疗资源版图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提升。新增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西南)儿童移植中心、三级公立医院9家、三甲医院3家、涉外医疗服务机构22家,新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5个,“千县工程”建设中的16家县医院4项评估指标位列全国第一。
多维发力服务提升。公共卫生体系是保障人民健康、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目前,市及39个区县疾控局全部挂牌成立,疾控中心与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完成整合,公卫医师处方权在5个区县开展试点,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在7个区县开展试点。财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基本公卫服务项目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至94元。新增3家三甲、6家二甲疾控机构,2家三级、3家二级精卫中心。在疾病防控领域,出台艾滋病、结核病防治行动方案。
服务提质就医增效。自“潮汐式”医疗援助实施以来,累计派遣市、区专家400余名,服务群众13万人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2项任务入选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推进医改惠民”等2项任务纳入“八张报表”,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和出院患者人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5.5%和7.1%。基层合理用药水平也显著提升,2024年区县域处方前置审核中心新增20个,129家医院开设药学门诊。医疗服务的提质增效也切实提升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体验,全市公立医院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员工满意度均居全国前列。
中医提速扬帆逐浪,文化传承求新求变
重庆作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药典》收载的616种常用中药材中,重庆有426种,道地药材种植种类55种。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这一主线,多维施策,全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充分释放中医药原创的独特优势与巨大潜力。
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正式启动。在机构职能优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市中医管理局更名为“市中医药管理局”,并新设中药事业发展处,以强化管理职能。《重庆市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出台,布局建设6个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项目,提升科产创新融合发展能力。市中医院“中医服务一件事”、两江新区“中医用药一件事”上线运行,开启中医药数字化征程。
聚优成势蓄势赋能,多维夯实中医药发展根基。2024年我市获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3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1个、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2个,遴选发布两批次“中医药良方妙技”项目33个。同年,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升级,新增国家“岐黄工程”培养对象17人,遴选巴渝青年岐黄学者30人,市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52人,新增重庆市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8个,91人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厚植文化传承底蕴,系统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积极搭建交流与推广平台,召开首届两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启动《重庆市中医药志》编纂工作,以文字记录中医药发展脉络,传承历史记忆。深入群众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集市活动、“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共计800余场。此外,我市获批3个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4个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遴选建设市级中医康复中心12个、中医治未病中心10个,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才研数建聚势赋能,发展引擎加码加力
2024年,卫生健康“人才引进一盘棋、一本账、一张网”新模式入围市委组织部年度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案例。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在人才引育、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力,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效创新的科研生态,不断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筑巢引凤,人才队伍建设收效显著。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通过“渝见名医”高校高端行、百名博士来、书记院长说、青年人才说、全球云端聚等系列活动,从市内外知名高校招引博士(后)662人,全职引进医学高端人才30余人。完善人才分层分类培育体系,培育各类医学人才550人;实施国家级后备人才项目,储备20名国家级后备人才,新增国家级人才11人,新增国家级学会学术专委会主委2人、副主委7人,创下历史新高。此外,深化“渝才荟”人才医疗服务,明确4类人才就医体检优先,13家定点医院全年服务市级人才近6000人次。
深耕科研,医学科研水平持续进阶。获批6项国家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项,连续2年增长10%。立项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318项、市卫生健康委医学科研项目120项,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三甲医院“1+1+N”实验室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专职科研人员总数较去年增长77.66%。学科建设方面,2024年新增2个学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学科排行前10位,新增3个学科进入前20位。
创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三库一金一平台一品牌”,建设市级转化医学研究中心2个,获批医学科技转化企业5家,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项目2965项,全年转化金额达7.9亿元。两家创新医药企业落地我市,国内首个全人源银屑病生物制剂“赛立奇单抗”上市,首个国产化新一代荧光明场多功能数字切片扫描系统研发成功。同时,全力打造“渝十味”品牌,遴选发布61种重庆市道地药材,推广10个优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转化营养食疗项目2个,3家企业建成中药智慧煎配中心。
建章立制治理精优,医疗环境向稳向好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加速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培育优良生态环境。
巩固强化医药卫生综合监管力度。一体推进医药领域及殡葬领域腐败乱象整治,扎实整改巡视、巡查、审计问题,统筹开展12个医疗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3年行动计划,制定9个管理制度,专项整治及长效机制建设经验获国家和市纪委监委认可。开展双随机、“你点名我监督”执法检查,9部门联合探索医疗服务全流程线上监测与线上闭环处置,办好欺诈骗保等一批重大案件。
持续加强卫健法治建设。出台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印发5个法治医院建设制度参考规范,启动《重庆市爱国卫生条例》修订,并于过去一年完成43项卫生健康领域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如今,审批大厅可集中承接42项简单行政审批事项,实际办理时限平均减少3天。
不断优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出台《规范内部绩效分配工作指引》,“两个允许”政策进一步落实,“三个结构性调整”走深走实。为激发薪酬导向和激励作用,稳定医疗人才队伍,在国内率先制定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大纲,并健全涵盖5方面14个项目的监测体系,持续为卫生健康系统注入内生动力。
稳步推进安全保障工作。过去一年,重庆市生物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并首次组织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多部门联合检查。共开展多个安全专项行动和信访专项行动,委领导包案成功化解多件信访积案。在安全生产方面,顺利通过“国考国巡”检查,达成平安重庆建设“九个零发生”目标。“平安医院”安防系统达标率等4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7家医疗机构荣获平安医院称号。
岁序更替,“十四五”规划已步入收官之年,于全市发展大局而言,机遇非凡、重任在肩。202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市卫生健康委将按照迭代形成的“158”总体思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将深入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全面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为民服务8项实事项目,在此基础上,再新增6项为民服务实事,包括:免费为65岁以上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失能评估、健康咨询、指导转诊转介等健康服务;为70万城乡妇女提供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开展“渝城助医”行动,对全市50家大型医院周边环境进行治理,着力解决“停车难”“道路堵”等问题;增加公共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合格公众1万人;为11万初二年级在校女学生接种HPV疫苗;每个区县选择至少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节假日、周末门诊延时服务。
(陈婧鑫/文 市卫生健康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