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川:服务国家开放战略 培育更多涉外人才
接受采访的董洪川 齐岚森 摄
近日,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校园里,尽管尚未正式开学,青春的气息却已扑面而来。多功能教室和花园石桌旁,学生们三两成群,围绕国际议题,用中英法德等多语种热烈讨论。这一校园日常,让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看到自己的履职成果更加具象化。过去一年,他穿梭于教育一线与参政议政舞台,以实际行动践行委员职责,推动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洪川提交了4份提案,分别聚焦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外语人才与对外翻译人才培养、加强未成年人出国留学管理、强化数字化改革框架下重大政策仿真模拟预测,以及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能力等领域。这些提案凝聚着他日常工作与调研的深刻思考,相关部门认真予以回复,部分建议被吸纳进相关管理制度。
其中,关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加大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外语人才和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提案,引发广泛讨论。董洪川在提案中提到,当今世界格局急剧变化,我国急需大量国际传播和外语人才,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教育部门回复称,将认真研究提案中的相关建议,不断推动外语人才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董洪川欣喜地见证了诸多新变化。“就拿川外来说,去年我们成为首批获得翻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DTI)的学校之一。这是在外语学科面临诸多挑战、历经深刻变革背景下,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董洪川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外语人才和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视。
如何使外语院校的改革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机统一,是董洪川始终思考的核心问题。作为高校校长,他以“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推动学校在多方面实现突破。在学科建设上,四川外国语大学秉持“外语+”理念,以外语为核心,融合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等多学科,打造复合型学科体系。同时,学校积极升级传统专业,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新兴文科交叉专业。目前,学校已新增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新设12个辅修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获批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集群。董洪川深知师资水平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作用。去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聘请了一位来自爱丁堡大学、专研英语文学的知名专家,每周为本科、研究生以及川外的青年老师上课或者组织学术交流。董洪川认为,“大师进大学”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还能为教学注入活力。“名师进课堂绝非简单的‘名人效应’,而是通过知识传递、思维启迪,实现教育生态的全方位升级。对高校而言,这既是应对时代变革的主动选择,也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梳理董洪川近年来的提案,连贯性与递进性一目了然。今年,他依旧聚焦“外语院校如何服务国家中心工作”,但切入点更小、更精准。他提出,外语院校应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传播代言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际传播需要新思路,要以海外高等院校为突破口拓展受众群体,让“内外双轮驱动”成为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有力助推器。所谓“内外双轮驱动”,一方面是以国家权威主流媒体的海外分支机构为主导,整合海外中资背景的主流社交软件运营方,形成对外发声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是深度挖掘海外资源,推动其客观报道或转载报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系列成果。
“我们要充分发挥‘外’的特色优势,从国际传播视角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并且让这些故事更具吸引力,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董洪川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还将围绕“深化国际化办学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相关内容提交提案,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记者 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