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4月0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慈善 传承雷锋精神  凝聚慈善力量 精心准备  下足功夫  共赴中国“慈展”之约 传递正能量  托举善力量 书写法治乡村新篇章

版面翻页
慈善
04

书写法治乡村新篇章

——记“乡村振兴 法援助力”公益项目

□ 本报记者 程颖

“自从‘公益法律援助之家’来到我们村,民间小纠纷都能及时得到调解;一些村民权益受损害的问题,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了解决。”近日,在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提起“公益法律援助之家”,不少村民竖起大拇指夸赞。

“公益法律援助之家”的建立得益于“乡村振兴 法援助力”公益项目。2021年以来,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启动实施“乡村振兴 法援助力”项目,与当地政府、村委会紧密合作,挂牌设立“公益法律援助之家”,并购置了电脑、桌椅、LED屏幕、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完善了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公益法律援助之家”已经在南川、铜梁、武隆、秀山、酉阳、石柱6个区县 45个村(社区)挂牌设立。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已累计投入资金42万元用于购置办公设施设备,改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条件,为村民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围绕农民工、残疾人、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军属等乡村重点人群,该基金会还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持续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活动。

为加强普法宣传,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还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村民普法讲座,助力建强法治人才队伍。今年1月,市教育矫治局联合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在武隆区铜锣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当天,武隆区星空律师事务所律师傅红从“为什么要赡养老人”“子女不赡养该怎么办”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全面介绍了赡养及继承方面的法律知识。讲座内容通俗易懂,讲座过程中村民全程听得认真。随后,傅红耐心解答了村民们有关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劳务纠纷等涉及群众权益方面的问题。据了解,像这样的普法讲座已开展了103场次,普法受众达3000余人次;近千人次参与“法律明白人”培训。

为构建多元法治宣传新模式,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的探索不止于此。自2022年起,该基金会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旅游资源、产业资源等特色村居优势,充分发挥“乡村振兴 法援助力”项目村(社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多元化的法治文化阵地,把红色文化、产业文化、家风文化等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将法治文化阵地作为扩大法治文化覆盖面的有效载体,多措并举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提升群众“见法率”,逐步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

目前,该基金会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00万元,用于打造法治大小院、广场、长廊等45个法治文化阵地,制作民法典系列宣传折页共计5.6万余份,将丰富的法治元素融入乡村;向13个村(社区)捐赠26个书架以及法律类书籍共计2262本,为群众提供大量阅读资源;联合市司法局、市普法办等单位制作84期《渝小普说法之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法治广播音频,依托乡村“小喇叭”广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法律知识。

在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中,法治的足迹悄然深入乡村的角落。一座座崭新明亮的法治小院、一块块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栏、一堂堂生动有趣的法治课,让村民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刻在心间。“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实现了村容村貌与法治元素的静态融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凯街道矮坳村驻村第一书记梁华平说,村民茶余饭后有法可学,走路散步有法可看,真正做到了让村民“零距离”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去年,“乡村振兴 法援助力”项目获评“重庆慈善奖”慈善项目,这充分肯定了该项目在重庆慈善事业发展中作出的贡献。重庆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汇聚各方力量,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继续深化“乡村振兴 法援助力”项目,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通过精准施策、文化引领、普法创新等举措,共同书写法治乡村新篇章。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