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水之城的国际叙事更响亮
4月2日,拥有几千万粉丝的海外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在重庆开启了中国行第五场直播。李子坝的单轨穿楼、洪崖洞的璀璨灯火、朝天门的两江交汇等场景,通过他的直播镜头传递给了全球观众,让重庆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又一次走向世界。在感慨这场文化碰撞的奇妙反应时,部分政协委员也在思考,重庆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更主动地讲好自己的故事,让世界听得懂、愿意听。
市政协委员、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嘉婧曾经在文旅领域工作多年,一直关注重庆文旅发展。此次“甲亢哥”在重庆魁星楼悬空天桥空翻、在社区理发店体验理发等场景令她印象深刻。在她看来,“甲亢哥”的直播印证了“日常即舞台”的传播哲学。“重庆在‘甲亢哥’中国行中展现出的文化传播效应,为城市国际形象塑造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建议进一步通过文旅渠道讲好重庆故事。”她提出,打造多条沉浸式文化动线,让真实成为最强剧本,“例如,8D魔幻地理走廊(洪崖洞—长江索道—白象居立体交通);山城烟火生活链(防空洞火锅—梯坎茶馆—棒棒军工作场景);非遗活化体验轴(川江号子实景演出、铜梁火龙制作工坊),通过预设20至30个‘无剧本拍摄点’,形成网红博主自发创作的素材库。”李嘉婧认为,当前国际传播已进入“后滤镜时代”,重庆可借鉴“甲亢哥”中国行直播案例的经验,建立“空间可触摸、文化可体验、情感可共鸣”的传播范式,将地理奇观转化为情感奇观,“当李子坝单轨穿楼与老大爷扫码骑行的画面同框,当火锅蒸汽与5G信号波共同升腾,这座城市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终将成为破解文化折扣的密钥。”
作为重庆网红打卡地北仓文创街区的负责人,市政协委员李传波对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讲好重庆故事也有自己的思考。“作为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城市,重庆的‘故事素材’极为丰富,可以依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借助各大社交媒体以及各类数字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传播重庆特色建筑场景和民俗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前来体验。”除了用好特色文化资源,李传波还建议打造文化交流平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重庆国际文化艺术节、重庆国际电影节等,邀请国内外优秀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参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网红打卡是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但若仅限于‘8D魔幻’‘赛博朋克’的标签,容易让外界对重庆的认知停留在视觉奇观层面。”市政协委员、重庆牛鼻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亚华认为,重庆的真正魅力在于“矛盾与融合”,“它是山城,也是江城,有火锅的麻辣豪爽,也有茶馆的悠闲市井;有红岩精神的厚重,也有年轻潮流的活力。文化传播的核心是引发共鸣,我们要用‘共情叙事’替代‘单向输出’。”她建议在对外传播中多一些“人的故事”,真实的人物和情感,才是跨越文化隔阂的桥梁。“重庆‘出圈’不能只依赖官方或偶然的网红流量。”钟亚华认为,构建“全民传播”的生态,联动本地高校、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多元主体,鼓励他们用短视频、播客等形式对外发声,这些“民间使者”的参与会让传播更鲜活。“重庆不缺好故事,缺的是‘全球适配’的表达方式,唯有将传统底蕴与新媒介语态结合,才能让‘山水之城’真正成为世界级IP。”钟亚华说。 (记者 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