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扫街”
春天的周末,是被一碗小面唤醒的。
在重庆,小面馆遍布街头巷尾。我最爱那家吃了近十年的老店,店面有些简陋,老板娘胖乎乎的,打佐料时手指翻飞、动作麻利,家传秘方犹如中药配方;老板则一脸严肃,下面时长长的木筷在他手中如侠客的宝剑,在沸汤中翻腾穿梭,令人眼花缭乱。熟客们的喜好,他们早已烂熟于心——谁爱软面,谁要硬些,谁吃“干溜”,谁加牛肉,从不出错。我的那碗面,照例是少辣多麻、汤宽青重。清晨一碗下肚,全身暖洋洋的,连心情也跟着雀跃起来。有时还未起床,便已想念这口滋味,于是赶忙出门,看城市在晨光中渐渐苏醒。朦胧的晨曦里,小面馆的灯光泛着橘黄,腾腾热气中飘散着熟悉的香气,抚慰着每一份期待。
我笑着和老板打招呼,像老朋友一般。站在一旁,看他煮面:湿润的面团入锅,姜蒜水、葱花、酱醋、辣椒、花生碎、芽菜打底,再挑一勺雪白的猪油。水沸时下面,煮至半熟加一勺冷水,再放入莴笋嫩尖,烫熟后一同捞起。青菜的脆、小面的韧、佐料的香、汤水的鲜,在碗里交织出奇妙的美味。食客们热热闹闹地围坐,捧着这碗充满仪式感的小面,仿佛连春天都变得更鲜活起来。
这条街连接着我的家和单位。20世纪90年代,我每天上下班要来回走四趟,对每一家店铺都熟悉。吃完面,我慢悠悠地散步,感受春日里不一样的烟火气。
街边的菜场正热闹。卖菜的农妇热情招呼:“吃春菜哟,过季就没啦!”她面前摆着红艳的香椿、绿油油的白菜苔,还有荠菜。周末逛菜场是我的乐趣,和小贩讨价还价,看屠夫麻利地剁排骨,听街坊们闲聊。他们的袋子里装着嫩绿的野葱、雪白的春笋、红红的辣椒,偶尔还斜插一枝油菜花,透出田野的清新气息。春天的菜场,连空气都是鲜活的。
路过理发店,我朝里望了望。这家店是三个小伙子开的,他们穿着时髦,手艺却扎实,烫发、染发、剪发样样在行,阿姨们都是回头客。店里正忙,一人洗头,一人吹风,一人染烫,配合默契。发型师一见我,便笑着喊:“姐,来啦!”我坐下理发,一边和他闲聊。音响里放着流行歌,欢快的旋律溢出店门,融进街巷的市井声中。
微信朋友圈里,南山的民宿桃花正盛。照片里,山居小院打扫得干净,绿植环绕,花枝摇曳,茶席已备好。我打算“扫街”后上山一趟,去闻花香、听鸟鸣,尝尝香椿炒鹅蛋,喝碗蒲公英炖肉汤。春天的山野,连风都是香甜的。
春日“扫街”,心旷神怡。空气里混着花香和食物的气息,每一步都是惊喜。我在这座城市生活多年,固执地爱着它的一切。家乡的春天最美——南山花开烂漫,城里烟火升腾;抬头是青松翠岭,低头是万家灯火。长江奔腾而过,带着岁月的痕迹,也带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这座城市包容而大气,天南地北的方言在此交融,麻辣鲜香与市井温情并存。从桃李芬芳的南山,到流光溢彩的南滨路;从一锅沸腾的火锅,到街头的一支吉他弹唱——你、我、他,都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