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科创成果 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4月10日,首届“渝创星火”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启动仪式在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举行。现场,12项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发布,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一季度决策投资的10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975万元。这一活动引得了部分市、区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围绕如何推动更多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结合工作实际和调研情况谈想法、提建议。
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创新主体作用。“目前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中,从选题立项到科技成果输出转化,民营企业全流程参与的案例还较少。”市政协常委、重庆莱福医疗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建忠建议,基于重庆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整合重庆乃至周边省市科研资源,扩增服务功能,开发App或小程序,集成到“渝快办”,打造科研资源富集地、科研课题互动区、科研经费渠道源、科研节点可视窗、科技成果展示厅、转移转化服务链、科研价值生态圈。“还要鼓励科研院所多面向经营主体征集科研课题,在选题开题前及科研过程中,单列市场调研费用预算,委托民企等经营主体以及商协学会等竞标调研,以此作为选题、开题、结题、孵化、产业化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他说道。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2024年10月,我市印发了《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深化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了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在重庆商业化、产业化。市政协常委、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南川区政府副区长李玉梅关注到,我市政府种子基金的管理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投资专业化、本地化、协同性不足,投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她建议,聚焦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引导投资项目向重点产业倾斜,牵头建立产业合作平台,定期举办产业对接会、展览会等活动,积极推动被投企业与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同时,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产业投资合作联盟,完善投后管理战略和规划,明确管理目标和重点,优化投后管理流程,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健全风险预警、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系统,形成投后管理工作闭环。
在市政协委员、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双翼看来,重庆科技成果转化还缺乏长效的、成体系的资金支持制度。他建议,加强全链条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对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延长种子基金的存续期,消除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开手脚、迈开步子“放心转”。
中试环节是衔接实验室研发与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桥梁。江北区政协委员、重庆赛灵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辛赞洋建议,完善中试平台管理体系,引进多层级金融服务机制,加大对中试人才培育力度,强化中试平台功能定位,理清知识产权权属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管理机制,确保中试各环节工作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开展。
校地合作是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调研发现的校地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北碚区政协委员、重庆腾龙盛世机电有限公司创始人任猛建议,建立重庆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信息数据库,并着力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培训,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