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载乡情
暮春的清晨,铜梁区水口镇大滩水库笼罩在薄雾中。70岁的张邦富用力划着渡船,船桨在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船上,村民王姨正搀扶着一位面色苍白的老婆婆——老人突发高烧,急需赶往镇卫生院。靠岸后,张邦富二话不说,帮着将老人扶上公路边的客车,直到目送车辆远去,才擦着汗回到渡口。这样的场景,在这片水域已持续了半个世纪。
张邦富的父亲张玉林是张家第一代摆渡人。上世纪70年代,水口乡修建水库时,这位朴实的农民主动接下了每月仅8元工资的摆渡工作。“那时候的船连篷盖都没有。”他曾听父亲回忆,“下雨天就戴斗笠、披蓑衣,经常淋得浑身湿透。”最难忘的是1983年夏天,连降暴雨,水库水位暴涨,张玉林硬是顶着风雨,往返十余趟,将困在对岸的二十多个学生安全送回了家。
大儿子张邦云接班时,正值农村生产最繁忙的年代。村民李大爷至今记得:“那时候家家种地,肥料、粮食、柴草,全靠这艘小船运送。”张邦云不仅摆渡,还经常帮年迈的村民把重物送到家。1998年秋收时节,他连续半个月天不亮就出船,帮村民运送稻谷,自己家的庄稼却耽误了收割。“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张家的家训。
2005年,划了20年船的张邦云因腰肌劳损不得不休息。当时在外地做钢筋工的张邦富接到家乡的电话后,毫不犹豫地辞工返乡。“这么多乡亲需要渡船,我不能不管。”就这样,张家第三位摆渡人接过了船桨。
寒来暑往,张邦富的摆渡生涯已走过20个年头。常年在水上作业,让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妻子总是备着药酒,在他疼痛难忍时细心按摩。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村民老陈突发胃穿孔,张邦富夫妇冒雨划船送医。返程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冰凉的雨水打在脸上,但想到老陈转危为安,他们心里涌动着阵阵暖流。
“以助人为幸福,以服务为追求。”张家两代三人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如今,渡口边立着一块功德碑,上面密密麻麻刻着村民的签名——这是大家自发为张家筹建的。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水面,张邦富都会仔细擦拭碑身,然后开始新一天的摆渡。他说,只要乡亲们还需要,这艘船就会一直划下去。
晨曦中,那叶斑驳的渡船划开平静的水面,荡起的波纹里,倒映着两岸青山,也倒映着张家两代人朴实无华的身影。五十载春秋,他们用坚守书写了一段关于奉献的佳话,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民服务。这艘小小的渡船,承载的不仅是过客,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