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城演艺“火”起来
4月11日,位于渝北区中央公园的“戏剧树”活动现场,不少市民席地而坐,沉浸于话剧《天鹅之歌》带来的艺术体验。如今,在重庆,演员在公园与观众亲密互动,音乐会融入山水夜景,无人机灯光秀点亮城市夜空……这些演艺形式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重庆也正以多元的演艺生态,精准对接年轻人的喜好,在演艺市场革新中释放出活力与吸引力。
演艺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文旅消费的有效抓手。未来,应如何进一步让山城演艺火起来?近日,不少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当下,“情感共鸣”和“深度参与感”已成为年轻人选择娱乐活动的核心关键词,也成为打造演艺爆款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确实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让很多没有进过剧场的人可以与戏剧不期而遇。”在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马欣看来,类似“戏剧树”这样的演出形式,能够让演员近距离面对观众,让观众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中感受艺术魅力,沉浸式体验“小而精”的戏剧艺术。
事实上,这样的沉浸式演出还有很多。枪声就像在耳边响起,炮弹几乎“震翻”座椅,旋转舞台让演员的微表情清晰可见……清明假期,不少游客在走出重庆1949大剧院后仍意犹未尽,对演出大加赞赏。“我们采用独创的多维立体沉浸式室内旋转舞台,在运转过程中会分多个方向运动,每10度变换一个场景,一共可变换出6000多万个可视场景。”市政协常委、《重庆·1949》总出品人、重庆兴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晓平说,接下来将下足更大功夫,不断为市民游客推出更多沉浸式演出。
“要想演艺产业火起来,内容很关键,这需要作品和观众来检验。”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歌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重庆市交响乐团团长刘广建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组织创作队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蹲点采风,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努力把新创剧目变为常演剧目,把常演剧目变为保留剧目,把保留剧目变为经典剧目。同时,为文艺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政策支持,强化保护创作者的权益和知识产权。
放眼重庆,文旅驻场演艺数量不多、演艺精品数量不多、演艺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这让市政协委员,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国际马戏城总经理陈涛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希望在现有良好的文旅融合发展基础上,加大对驻场演艺项目的孵化培育,对具备潜力的驻演项目建立培育计划与培育库,加大后续投入,提供更多政策帮助及市场资源。除了新建大型标志性剧场、演艺空间,还应着重于中小型演艺场的建设和开发,由小及大促进驻场演出项目发展,为来渝游客提供更多驻演选择。”陈涛说。
近日,重庆“官宣”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展演,全年演出90场次,月月换新。周末或节假日可以欣赏无人机演绎“山水人城”多维联动的视觉盛宴,对于市民游客来说,着实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事实上,这是一次演艺与科技融合的生动体现。”马欣呼吁,鼓励数字技术和实体产业跨界实践,制定全面的文化数字化规划和政策文件,制定专门针对措施,促进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全产业链补链延链、要素闭环和智能迭代。 (记者 陈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