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石的光阴故事
“三块石电站主要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起来的。”时任三块石电站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邹为正以这样一句开场白,瞬间将我带回到四十多年前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那是1977年12月,上至狮子岩、下至观音场30多里长的涪江沿岸,一支4万多民工组成的建设队伍,一场修建三块石电站的火热战斗,在涪江河畔正式打响。作为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邹为正为三块石电站建设奋战了七个春秋,对工程了如指掌。
暮春时节,分列河堤两边的刺桐搭建的碧翠凉棚下,白发苍苍的邹为正为我们翻开了一页页鲜活的建设往事。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奋战,总装机1.44万千瓦的三块石电站首台机组建成发电。整个工程开采条石27万多立方米,开挖安砌土石方447万立方米,修筑河堤长30.428华里、高10米以上、宽约8米。这些惊人的数据,是民工们用锄头一锄一锄挖出来的,用钢钎一点一点撬出来的,用板车一次一次推出来的,用肩膀一筐一筐挑出来的。这座潼南儿女肩挑背磨建成的电站,从此成为屹立在潼南人民心中的丰碑。
车子穿过蓊郁的刺桐长廊,将我们带到了双江航电枢纽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工地上,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钢筋绑扎、焊接等作业。塔吊高耸入云,大型钩机、挖掘机、起重机、渣土车来回穿梭,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项目负责人告诉我们,为保证工程进度,建设者们昼夜奋战,节假日都不休息。
建设航电枢纽工程意义重大:既能提升涪江航运能力,又能兼顾发电、防洪灌溉、生态修复等多重功能;既能推动川渝地区互联互通,又能促进涪江沿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11月,潼南航电枢纽工程开工建设。2016年8月工程下闸蓄水后,由于蓄水位达到236.5米,上游三块石电站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8年10月,总装机4.2万千瓦的潼南航电枢纽工程建成投运。随着500吨级船舶试航成功,涪江干流潼南段结束了长期不能通行大吨位船舶的历史。
如今,站在涪江岸边远眺,枢纽大坝巍然耸立。这座全长677米、坝顶高程252.4米的大坝,宛如一条横卧南北的巨龙,气势恢宏。
继潼南航电枢纽工程投运后,总装机4.8万千瓦的双江航电枢纽工程于2020年12月开工建设。这个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重点项目建成后,千吨级船舶将能通过嘉陵江进入涪江,进一步改善涪江航运条件。
在双江航电枢纽工程上游500米处,就是三块石电站大坝。当年电站建设者邹为正手搭凉棚,久久眺望着大坝。我知道,这位为电站建设操心了多年的老人,此刻一定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段激情岁月,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板车的吱呀声、铁锤与钢钎的撞击声,以及数万民工“嗬嘿——嗬嘿——”的劳动号子。
虽然三块石电站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所承载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在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岁月里,潼南人民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丰碑,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续。
涪江河畔,老人感慨万千:“从三块石电站到航电枢纽工程,几十年间,潼南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是的,从三块石电站到航电枢纽工程,潼南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