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足商出海”
——大足区政协赋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小记
“2024年全区出口额为32.32亿元,较2022年增长236%;出口市场覆盖126个国家,新兴市场占比提升近70%。”4月22日,在大足区政协主席会议上,该区商务委通报了大足区对外经贸发展成绩。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得益于大足区委、区政府采取系列积极有效的出口外贸政策措施,也离不开区政协持续关注和助推。
用好用活用足“试点”
早在2022年9月,大足龙水五金市场正式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针对试点获批之初体制机制还不顺畅、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等问题,夏培杰、覃继彬等委员建议,尽快完善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货物监管所需的软硬件建设;尽快完善政策体系,提升试点便利化水平;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引导更多小批量、多品种、多批次的商品通过试点出口等。
委员们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很快,大足区与重庆市商务委印发市、区两级工作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13个配套制度;成功开发应用大足市场采购贸易综合管理系统、“渝采通”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市采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大厅、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提供组货拼箱、收汇结汇等“一站式”服务1.3万余次。
截至目前,大足已在全国33个口岸实现常态化通关,开行“重庆大足—白俄罗斯明斯克”跨境专列24列,为“足商出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足商出海”除了依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这张金字招牌,还必须以跨境电商为载体。于是,针对发展跨境电商的难点、堵点,大足区政协经济发展委提出“以创建国家示范电子商务园区为目标,补齐示范创建短板;加快大足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建设,打造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助推大足优质产品走出国门”等建议。
为此,大足区设立了跨境电商企业孵化园和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引导本地传统外贸自营进出口企业向跨境电子商务转型,签约61家企业入驻跨境电商企业孵化园,服务89家企业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开展跨境电商业务。2024年,大足区跨境电商交易额超5600万元,增长15.5%,“9710”报关方式出口额超350万元。
千方百计搭平台拓市场
为开拓海外市场,助力“足商出海”,大足区政协少数民族宗教界别提交集体提案《关于举全区之力做优做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建议》,呼吁加强内外互动,组织开展系列贸易展会、招商推介等活动,把龙水五金市场打造成为辐射西部的出口基地,加快形成“买全国、卖全球”的出口商品贸易模式。
近年来,大足区商务委、区政府外办积极吸纳政协委员建议,组织引导区内33家(次)企业参加中国(重庆)·南非经贸交流会、广交会、进博会、消博会、西洽会、刀博会等国际性展会与对外经贸交流活动35场,有力推介大足产品,获取了大量海外订单。今年,还成功举办第十届西部(重庆)大足国际五金博览会,定向邀请200余名广交会采购商和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25名境外采购商,推动对外贸易合作迈向新高度。
大足区政协主席廖文丽表示,全区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挥优势,积极牵线搭桥助力大足企业对接海外资源,将“足商出海”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合作的金名片,助推更多大足产品涌入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