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5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区县 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规上工业企业“强筋健骨” 长寿:点亮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石柱:“云端议事”助危隧改造提速 在古老造像前续写新故事 图片新闻 铜梁:助力非遗文化进校园 梁平:视察“邮运通”试点区建设 农工党九龙坡区委会:开展纪念农工党成立95周年参观学习活动

版面翻页
区县
02

在古老造像前续写新故事

——大足区政协助力大足石刻保护传承记略

□ 作者 王历霞

今年“五一”假期,大足石刻景区接待游客12.12万人次,同比激增89.71%。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用数万余尊精美的石刻造像镌刻成一部跨越千年的佛国史诗。如何让这些“石头上的史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大足区政协以科技赋能、人才筑基、文旅融合为支点,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中用心书写履职答卷。

助力世界遗产“走”出深山

“石质文物的风化侵蚀以毫米计,保护必须和时间赛跑。”在宝顶山摩崖造像前,大足区政协委员曾盛指着手机里的3D模型说,传统保护手段面对酸雨、风化等“慢性病”力不从心,而三维数字测量技术让每尊造像拥有了“数字孪生体”。为此,大足区政协积极联动大足石刻研究院,推动建成集监测、预警、修复于一体的“文物医院”:搭载200余个传感器的监测预警平台24小时捕捉岩体细微变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宝顶山1.2平方公里石刻群的毫米级测绘,数字存档精度达0.05毫米。

与此同时,在政协委员的倾力助推下,大足加快建设“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小程序,用户不仅能360度“云游”千手观音、六道轮回图等经典造像,还能通过AI技术“复原”部分残缺文物的历史原貌。这一创新让不可移动的世界遗产“走”出深山:2024年,大足石刻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数字展厅日均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海外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

推动形成文物修复“大足经验”

大足石刻分布在山间密林中,面临着自然侵蚀和潜在的人为破坏。为保护利用这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多年来,大足区政协委员持续献智出力。

“每道修复痕迹都是文明的接力棒。”该区政协委员冯娟的提案建议促成了“专家带徒”机制的落地: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研究馆石质文物保护修复首席技能专家陈卉丽带领团队承担了大足石刻75处5万余尊造像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主导制定《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3项国家行业标准,让中国南方石质文物保护有了“大足经验”。

如今,大足石刻修复技艺已纳入重庆市级非遗项目,职业院校开设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每年输送技术人才,让老石匠的手艺从“口传心授”走向“体系化传承”。

让石刻“破圈”走进年轻人

《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惊艳亮相2025年央视春晚;舞剧《天下大足》在全国巡演……这些大足石刻的“破圈”场景,无不凝聚着大足区政协和政协委员们的心血。

其中,该区政协委员刘雯“关于文化遗产活化”的建议备受相关部门重视——大足石刻博物馆将3000万组点云数据转化为数字艺术,《一沙一世界》沉浸式光影秀让“华严三圣”在现代投影中“走下”崖壁;文旅部门推出“石刻寻宝”AR互动,游客在景区扫描特定造像即可触发剧情动画,年轻游客占比从2022年的18%跃升至2024年的45%。

从海拔500米的崖壁到数字云端,从修复台的放大镜到舞台的追光灯,大足区政协助力串起了一条跨越千年的文明守护链。正如该区政协主席廖文丽所言:“当科技接住历史的接力棒,当年轻人读懂石头的语言,文化遗产就真正活在了时代的年轮里。”如今,大足石刻的每个清晨,都有新的故事在古老造像前续写——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