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开放能级 助力内陆开放
从第七届“西洽会”喜人成绩单中探寻重庆强劲“西”引力
西洽会现场 市商务委供图
这是一场经贸合作的盛宴。5月22日至25日,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西洽会”)让重庆以“陆海联动、四向融通”的姿态,加速驰骋在开放的前沿。
这是一组令人惊羡的数据:本届西洽会期间,成功举办跨国公司重庆行、“投资西部行”重点产业路演对接等活动,共计签约重大项目247个,其中集中签约项目124个、金额超2000亿元;除集中签约外,各区县签约项目金额超1000亿元,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的项目落地,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注入强大动能。
从能级上看,10亿元以上项目近100个、金额近260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7个。从质量上看,引入“500强”“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项目62个、金额近1000亿元,占签约项目总额近三成。从产业上看,制造业项目167个、金额1572.8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57个、金额752.8亿元。
这份喜人的成绩单,向世人呈现的不仅是已结成的累累硕果,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重庆正以开放的胸襟、专业的服务、创新的活力,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世界篇章”。
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提升开放通道运营效能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之前,重庆出口的物资必须沿长江顺流而下到上海、宁波等城市,再走海运出港,耗时超过20天。”美联物流总裁何道国表示,如今,重庆生产的物资可以通过铁路直抵广西钦州港,上船以后奔赴全球各地,“时间缩减到10天之内,每年物流成本节省超过百万元。”
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让果园港成为周边地区货物的集散中心,来自宜宾、泸州、广元等四川地区的集装箱在此中转,然后走向全球;在鱼嘴货运站,2024年超过40万辆商品车在这里分拨至全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商品车分拨中心。
近年来,重庆不断增强东西南北“四向”通道承载能力,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五型”枢纽能级,加快建设内陆国际大通道大枢纽和国际物流集疏运中心。
“借助中欧班列,我们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联系,出海的第一站就是哈萨克斯坦。”重庆摩尔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兵说,乘着对外开放的“东风”,让自主研发的水设备、净化技术“走出去”。目前,该企业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等,已经在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智利、巴西等60多个国家开拓市场。
2024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25.2万标箱、增长41%,货值467亿元、增长67%;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联运货物14.5万标箱、增长56%,覆盖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55个港口。
稳外贸强外资 推动开放产业提质增效
1651.4亿元,同比增长4.1%!
这是今年一季度,重庆交出的外贸“成绩单”。靓丽成绩的背后,是重庆多维度发力护航企业“走出国门”。
重庆峻驰摩托车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生产高端休闲竞技越野摩托车的企业,凭借高性能、操控性强、质量过硬等优势,短短几年间就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今年以来,公司销售额已超过4000万元。
除了传统的外贸产业,近年来,重庆着力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外贸韧性,扩大“新三样”及汽车摩托车出口,推动“渝车出海”,升级“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进一步提升重庆品牌全球影响力。
今年3月,在重庆海关所属两路寸滩海关的监管下,重庆雨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口的1080个汽车变速箱控制模块旧件顺利运抵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投入保税再制造生产。这标志着全国首单保税再制造业务正式落地。公司负责人阮锡军表示,预计企业未来每年能对约25万个汽车变速箱、发动机及其零部件进行保税再制造,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近10亿元。
在梁平区,戏水族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需求,梁平区商务委工作人员多次实地调研,成功帮助企业打通境外投资通道,该企业已于今年3月底在海外新设立公司,为下一步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奠定基础。
近年来,重庆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排名均稳居西部前列,累计落户3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对重庆未来发展投下“信任票”。在两江新区,总投资22亿元的重庆迈特光电光掩膜版项目投产,安道拓中国技术中心扩建落成,康师傅饮品重庆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预计明年投用;在璧山区,重庆新世界酒店、东南亚风情小镇、砂之船奥特莱斯、美达电器等项目相继落地,外资项目纷至沓来。
作为首批国家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重庆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陆续出台《重庆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实施方案》《重庆市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大支持外商投资力度,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振外资外企投资的信心。
建设西部对外开放门户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江北区星光68购物广场内,一名韩国游客正在办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业务;在江北区新晋网红打卡点“江北a~台”,不少外籍游客前来打卡“生吞列车”。作为全市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区,江北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大力促进入境旅游。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扩大引导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江北区从‘买全球’‘卖全球’两端发力,提高商业繁荣度和开放引领度。”江北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北区立足贸易型总部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优势明显等资源,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 目前,江北区聚焦“四首经济”,2021年以来,引进品牌首店432家,举办各类首发首秀首展超300场。
这只是重庆不断优化开放环境的缩影。
在两江新区,莱佛士国际医院、哈罗礼德学校、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等国际性医疗与教育资源纷纷落户,构建了完善的国际配套体系,进一步丰富两江新区营商“软”环境。
从推动越南驻渝总领馆开馆,吸引更多外国领事机构在渝设馆,提升国际事务参与度和对外交往活跃度;再到举办西洽会、智博会等全球盛会……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政策叠加发力,提升了重庆城市国际影响力,吸引了更多海外游客和投资者,助力重庆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消费枢纽。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破土起势。2024年,三批次累计签约开工163个项目、总投资1423亿元,与老挝磨丁经济特区、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签订国际产能合作协议,建立起中老泰“三国三园”合作机制。
重庆正以开放昂扬的姿态,步履铿锵,向前进!
(李增辉 常碧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