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双50” 共建未来城
忠县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
本报讯(记者 程颖 通讯员 李波)“大家探问题、找措施,对我们加快建设双‘50’城市很有启发。” 近日,忠县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现场,县委书记李电对委员们围绕“高质量建设‘双50’特色中等城市”提出的意见建议给予点赞。
“三峡留城·忠义之州”的美好愿景如何实现?聚焦县委、县政府提出“双50”的发展目标,即计划到2035年县城规模达50平方公里、50万人,今年3月起,忠县政协主席袁德祥等主席会议成员带领1个综合调研组和6个专题调研组落实“调研—协商—再调研”机制,赴市内外开展现场调研座谈42次,召开内部总结会60余次,并精心打磨调研成果。
在协商现场,忠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王建华介绍了“高质量建设‘双50’特色中等城市”工作情况。县政协常委、县住房城乡建委主任周厚军代表综合调研组作协商发言。调研组成员则聚焦空间布局、人口集聚、城市骨架、经济动能等关键词,相继抛出“金点子”。
“我们重点分析了我县工业发展区、居住生活区、综合交通体系等情况,建议按照‘以县兴产、以产兴城、以城聚人’的思路,加快将忠县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山水之城。”民革党员刘江山代表民革忠县工委呼吁,优化工业发展区布局,有序拓展新城开发,加快交通枢纽区和物流仓储区布局,合理布局优质项目。
“我县老城提质更新工作成效显著,成功打造了忠州巷子等市级标杆项目,但仍存在交通‘肠梗阻’等问题。”九三学社社员徐媛媛代表九三学社忠县支社建议,通过拓宽改造老城道路,深挖车位潜力,对水、电、气、雨污等管网全面改造升级,盘活城市闲置“边角料”资源等,助力老城提质更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是决定城市空间结构、公共服务体系及整体机能的重要支撑。在该县政协常委邓术明看来,应统筹地下管网建设,加快“海绵城市”改造,健全垃圾收运体系,加快高铁站片区建设,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打造滨江景观带。
为提振“双50”经济动能,该县政协委员文猛建议,抓好新能源材料国家级特色中小企业、化学药、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标志性打造“百里临江画廊”,加快推进绿色水运发展,推动银发经济在忠县产业化落地,力争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总量突破100家。
围绕人才引流和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该县政协常委胡小平呼吁,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迭代升级现有人才发展“1+N”政策体系,致力打造名校名院名企吸引人才。该县政协常委张浩则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加强感知资源互联、完善“韧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张图”、制定智慧城市人才中长期规划等建议。
听取大家意见建议后,李电指出,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科学引领建城市、稳中求进建城市、凝心聚力建城市,进一步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治理能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韧性智慧城市,为市民创造更加便捷、舒适、美好的生活新环境。
袁德祥表示,县政协将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认真做好协商建言的后半篇文章,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为高质量建设“双50”特色中等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