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政协开展专题协商
15分钟,让高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早上送完娃,顺路去菜市场买点新鲜菜;中午懒得做饭,可以去社区食堂;下午想活动筋骨,小区边上公园里的健身器材就能用……”7月4日,在渝北区政协“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专题协商会上,该区政协城环委负责人在作综述发言时,描绘了在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美好场景。
这样的场景不是想象,而是现实。今年以来,渝北区确定以仙桃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及同盛路社区为“圆心”,首批打造“智美仙桃”示范点位,目前已完成总体建设。但该区政协调研发现,“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在全市层面均在探索中,目前取得的成果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服务的需求尚有差距。
在谭林委员看来,要以全龄友好空间赋能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建立日间办公、晚间夜校、停车位错时开放等空间复合共享机制。同时,优化养老服务效能水平,实现医疗与养老资源有效对接和融合发展;打造青创活力生态,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就近办公场地和就业指导;加速托育服务能力提升,解决“育儿难”问题。
渝北区在全市率先搭建“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俞容龄委员认为,要以“小而美”数字化服务新场景助解群众“急难愁盼”。她呼吁,精简基层数字化服务流程,搭建居民反馈问题的快速响应平台,打造美观便捷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入口和操作流程,让居民真正爱上数字化服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社区是美好生活的基点。蔡振委员建议,构建全域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利用闲置物业、架空层等空间新建复合型文化微站点;推广“文化订单”服务模式,依托“渝北区公共文化物联网”平台,实现“群众点单—政府配菜—社区送单”精准对接。
聚焦城市共建共享共治,曾巧奇委员呼吁,打造有温度的社区“会客厅”,吸引居民走进来;提供有粘性的亲民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愿意去、喜欢待的地方;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让社区工作者沉下去、与居民产生真联系;建设畅通便捷的参与渠道,让居民诉求“上得来”、资源“进得来”、力量“下得去”。
为畅通“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出行脉络,谢娜委员提出,进一步优化仙桃片区交通微循环,打通断头道路,加强智慧交通建设,破解路面停车难题。
渝北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委员提出的问题及建议相继回应。
应邀参会的渝北区政府副区长杨佳红表示,将认真研究委员建议,积极打造健康舒适、包容共享、绿色智慧、韧性安全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在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中要尊重民意,依据群众需求设计具体内容;要尊重市场,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惠企与便民双赢;要遵循规律,在满足民生基础需求上探索更多特色服务。”渝北区政协主席颜其勇说,区政协将持续关注、积极建言,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形式,积极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