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随手拍” 部门“秒响应”
——大足区政协创新履职小记
□ 作者 王历霞
7月14日清晨,大足区政协委员孙永勇的手机镜头对准了一处不寻常的景象——主干道旁的广告牌像块突兀的“拦路石”,占去了半个人行道。他指尖轻点,定格画面,并配上说明文字,这条“随手拍”信息便顺着政协提案平台的“高速路”,直达大足区城管局。
几小时后,拆违工人的扳手拧上了广告牌的固定螺丝。当最后一块铁皮被清运上车,原本被挤占的人行道露出了平整的地砖。
今年以来,大足区政协架起民主监督“直通车”,委员们的手机成了“移动监督岗”,“随手拍”“随手记”成了履职新风尚。据统计,6月以来,33 条带着温度的民生线索顺着数字化平台流转。这些曾藏在街头巷尾的“微瑕疵”,刚冒头就被政协委员敏锐捕捉:宏声广场公厕外公益广告牌上的英文翻译存在错误,城管队员立即到现场进行修改;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显示存在问题,交警部门便迅速核实更新……
大足区政协这一履职平台赋予委员更敏锐的触角与更快捷的通道,鼓励委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时捕捉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或优化建议,以图文并茂形式通过政协搭建的专门信息平台直报相关职能部门。平台设有专人负责信息甄别、精准转办、过程跟踪与结果反馈,确保委员的“随手”之举能迅速转化为部门的“应答”之策。
“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市容环境瑕疵,还是窗口服务的效能梗阻,皆可通过图文信息直达相关部门,推动问题‘发现即转办、转办即跟踪、办结即反馈’。”该区政协委员叶绿感慨道。
“现在委员在路上就能办实事。”大足区政协主席廖文丽看着实时更新的办结台账说,这场履职方式的革新,让民主监督从会议室延伸到菜市场、从调研报告变成即时影像,催生出“委员出题、部门答卷、群众打分”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是政协工作效能的倍增器,更成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股源头活水。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