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8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字句间游弋的清风 在恒合的稻田边 夏虫清话 草木知秋 十八梯 清荷替我说爱

版面翻页
视野
04

字句间游弋的清风

□ 作者 姜光君

暑气如沸,蝉声聒噪,人困于三伏酷热之中。空调房内,拾起一册旧诗集,又翻几页散文,竟寻得一方清凉去处。指尖拂过书页微糙的肌理,像触碰一泓沉睡的古泉。开卷,便是启程。窗外热浪蒸腾,字里行间却渐渐渗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凉,令人躁意稍息。

苦热之境,古已有之。诗圣杜甫在《夏夜叹》中写下:“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那“毒我肠”三字情真意切,炎夏里五脏六腑被蒸灼的灼痛感,今人古人竟无不同。再读白居易《销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暑热如蒸笼,人却无处可逃,只好端坐庭院,别无他求,只等一阵清风拂过窗下,便是苦热中的救赎。

然而古人的清凉之道,常非外求,而在心静。王维避暑辋川,有《竹里馆》之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当人迹罕至,明月独照深林,一种清寂便悄然降临。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中写道:“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林深虫鸣,非风而动,那一缕“微凉”原生于心头的空明宁静。最妙是柳宗元的《夏昼偶作》:“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午时万籁俱寂,竹影婆娑中只闻童子捣茶之声,这声响反衬出周遭的宁静与清凉,如泉水滴入心田。白居易的《销暑》箴言:“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心静是内修,室空是外养,摒弃尘虑如拂拭明镜,清空杂物似扫净庭院。内外双修,方得圆满。这份清凉,是放下后的自在,是“本来无一物”的澄澈境界。

三伏天里,散文则如清茶,慢品方得其味。汪曾祺在《夏天》里写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花香浓烈,劈头盖脸,仿佛能冲散暑气里的昏沉萎靡。丰子恺的《塘栖》,描写了水乡夏日的闲适:“家家有埠头,户户有凉棚”,人们“吃吃茶,剥剥枇杷,看看野景”。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市井消夏图”。那凉棚的荫影,并非隔绝尘世的幽深,而是烟火人间里的一方温柔庇护;船埠头的风,混合着河水的气息、茶香、枇杷的酸甜。人们闲坐、啜饮、剥食、远眺,动作是慢的,心是闲的。这份清凉,在俗世生活的褶皱里,是“无事此静坐”的悠然自得,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夏日注脚,那凉棚下摇曳的光影,便是生活本身透出的、带着体温的荫凉。

三伏读诗读文,亦是对秋声的隐隐期待。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有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暑云终将消散,凉风终要拂来,季节流转中含着一种必然的安慰。我们便在这苦热中蓄势待发,等待天地间那场盛大的更迭,像杜甫在《立秋后题》中所写:“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光阴虽无声无息,却从不曾辜负人间对凉爽的祈盼。

三伏天里,热浪翻卷着书页,诗文中却飘起一缕缕清凉的风。苦热是古人的煎熬,亦是我们共同的境遇;而那一份在文字中寻得的心静与清凉,是穿越时空的慰藉。当暑气渐消,秋意初显,这些诗句又化作对凉爽的信诺,提醒我们:煎熬终有尽时,清凉必在转角。

文字里的微凉非关扇底风,它起于古人的心境,终于你我的共鸣——酷暑亦不过一页翻过的书笺罢了。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