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寻树
三苏祠坐落于眉山城西纱縠行,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这里曾是三苏父子生活二十六载的旧宅,自宋代以来便是文人雅士拜谒先贤、致敬文学的圣地。我早已心向往之,只为沾一沾这方水土浸润千年的文气,洗去些许世俗的浮躁。
从南门踏入三苏祠,满庭古木便令我驻足惊叹。千年黄葛、苏宅丹荔、黄荆古树……其中最震撼我的,是被称为“眉州第一树”的千年黄葛。去的时候,只见黄葛树虬枝盘曲,这些肆意生长的枝条,弯曲、狂野,仿佛定格了风的方向,浇筑了雨的痕迹,再现梦的场景,看上去很有力量,很有野性,也很有意境。
人生能得见千年古树的机会少之又少。我仰头凝视这棵曾与三苏相伴的古木,忽然想起:当年苏轼是否也如我这般,在树下仰望过星空?是否也从这树影婆娑间,汲取过文学的养分与生命的力量?千年后的今天,我与这棵见证过三苏岁月的古树相遇,何其有幸!
每个来到三苏祠的人,或许心中都藏着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何苏家能一门出三杰?这答案,或许在园中老树上可见一斑。
三苏父子,文贤一家,道德文章,堪称楷模。那棵传为苏洵手植的黄荆树,便是苏家家风的见证。粗粝的荆条曾用来训诫子孙——“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苏轼兄弟的成长,正是在这样的家风滋养下,才长成了参天巨木。
苏家与树的缘分,远不止于此。熙宁元年(1068年),苏洵病逝,三十三岁的苏轼守制期满还朝前,在园中亲手种下一棵荔枝树。他与友人约定,树长成即归眉山。可这一去,苏轼再未踏上眉山故土。二十二年后,他在《寄蔡子华》中写道:“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百年后,这棵承载着归乡之愿的荔枝树走到了生命尽头,后人将其制成标本留存,让这段佳话永远定格。如今,它成了三苏祠的镇园之宝,诉说着文人的深情与岁月的重量。
在我看来,苏东坡就像是一棵树。正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工程师,佛教徒,政治家,酒仙,月夜的徘徊者,诗人……他的生命如古木般舒展,每一个枝桠都结满果实。他让我们看见一种生命的可能——无论境遇顺逆,都要像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一生的时间去沉淀、去给予。当我们站在三苏祠的古树下,看阳光穿过枝桠洒下斑驳光影,便会懂得:所谓“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并非戏言。千年前的树影里,藏着跨越时空的生命智慧。
离祠时回望,我知道,这方园子里的树会继续生长,而三苏的精神,也终将如这些古木般,根深叶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