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
强化优质主体培育,赋能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向好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一是加快打造优质企业梯度。完善民营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壮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企业等创新型民营企业。大力引育民营总部企业,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入渝设立全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二是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聚焦智能科技、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支持民企参与和承担国家级、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和国际科研活动。三是支持民营企业抢抓新领域新赛道。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支持民企参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应用场景建设,鼓励在战略性原材料、特色工艺集成电路、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加大研发生产布局。
——市社科联
为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加快民营经济创新能力发展,建议:一是落实集聚人才新举措,用好用活人才激励机制,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着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人才子女入学等便利条件,加快完善重点园区的服务功能,为员工解决吃住行和娱乐购物等实际问题,促进人才队伍稳定。二是优化融资机制,助力主体摆脱融资困境。着重增强信贷、财税、监管、担保等各方支持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合力,实施中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工程,精准施策。同时,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收费减免要求和无还本续贷政策,规范融资性服务收费,减少主体融资附加成本。
——市政协委员,重庆财经学院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王晓颖
人才吸引与留存难是民营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中遭遇的诸多瓶颈之一,需要不断优化人才生态与管理体系加以解决。建议:一是打造“人才飞地”模式。在一线城市或人才富集地区设立“人才飞地”,民营企业可以在飞地内设立研发中心或创新工作室。通过远程协作、定期交流等方式,解决本地城市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人才飞地”作为企业与外界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和创新理念。二是建立人才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企业的人才需求和闲置人才资源,搭建人才共享平台。企业根据需求,在平台上短期借用其他企业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
——市政协常委、江津区政协副主席李祖琪
为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融资市场,完善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建议:针对符合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规划的民营科创型企业,加大债券市场对其支持力度,鼓励其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简化债券发行审批流程,降低发行门槛,提高债券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包容性。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更多股权融资机会。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产品,解决民营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建立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政府、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共同参与,合理分担民营企业融资风险。
——市政协委员、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双翼
为进一步提振民营资本投资信心,建议:一是实施房租补贴政策。精准定位补贴对象与范围,科学合理设置补贴标准与方式,缓解经营成本困境。 二是开展贷款贴息支持。明晰贴息对象与条件,精准锁定重庆市内诚信经营、具备良好发展前景但当前暂时面临资金周转困境的民营企业,合理设定贴息额度与期限,降低融资成本,减轻还款压力,增强资金流动性。
——市政协委员、重庆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学历教育办公室主任张绍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