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方》里的初心印记
翻开党史著作《向北方》,字里行间跃动着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北上奔赴解放区的赤诚与热血。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透过那些泛黄的历史片段,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迁徙史,更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携手同行的初心印记。
书中记录的知识分子,多来自教育、文化、科技领域,有教授、学者,也有青年学生。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令他们深感失望,而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主张如明灯照亮前路。他们冒死穿越封锁线向北方挺进,并非为个人名利,只为“建立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这一朴素信念,与民主党派成立的初衷高度契合。
民主党派自诞生起便与中国共产党并肩而立:抗战时期共御外侮,解放战争时期共为和平民主奔走。《向北方》中,李公朴、闻一多用生命践行“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誓言,正是民主党派人士坚守的政治底色;知识分子抵达东北后投身土地改革、文化建设,以专业所长支援解放事业,恰是“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优良传统的生动注脚。
76年来,新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代在变,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信念从未改变。书中前辈“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担当”的精神,至今掷地有声。
作为新时代民进会员,书中“知识如何服务人民”的求索常萦绕我心:如何立足专业,在履职中践行民进“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参政议政中,教育工作者的一线观察、文化学者的深度思考、出版界人士的传播视角交织碰撞,让建议更有温度;参与教育均衡调研、撰写文化遗产保护提案、在乡村振兴一线献策、为科技创新鼓与呼、为民生发声……这种“众人拾柴”的力量,让我深切体会到:民主党派成员的价值,正在于将个体的专业光芒汇入服务国家、人民的星河。
《向北方》结尾,一位知识分子的日记令人动容:“北方的土地是辽阔的,只要肯弯腰耕耘,就一定能收获希望。”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既要胸怀“国之大者”,更要扎根基层土壤、关注“民之关切”,在参政议政中说实话、建诤言,在民主监督中讲原则、有温度。唯有如此,先辈用热血浇灌的“同心之花”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得更绚烂。
合上书页,窗外阳光正好。那段“向北方”的征程早已定格,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前行的道路仍在延伸。作为历史的继承者,我们当以初心为舵、以担当为帆,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续写民主党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