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服务能级凝聚智慧力量
——全市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深化改革攻坚不断提升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服务能级,以内陆制度型开放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提高重庆以一域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配置能力的显示度。连日来,全市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后纷纷表示,要立足岗位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为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是重庆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王林认为,重庆需紧紧依托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持续完善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全球要素资源高效链接,推动物流引领资金、人才、信息汇聚重庆,构建国际要素链接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水平开放,吸引高端人才、资本、技术和管理者扎根重庆,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国际资本聚集高地和国际高端经理人根植地,全面提升城市科创能力和企业原始创新活力。他表示,作为学者与政协委员,将持续研究重庆多个自贸区升级为内陆自由贸易港的路径与机制,针对开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挑战提出风险防控的意见建议,并积极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建言。
“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是重庆在西部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大使命。”市政协委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浦表示,园区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门户枢纽:一是完善枢纽功能体系,加快投运国际铁路港综保区,促进“四向通道”协同联动,提升口岸对产业带动作用,实现通道、口岸、综保区融合共促发展;二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新增2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大力发展汽车、药械等先进制造业,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三是扩大贸易规模,搭建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仓管运贸融”一体化平台,推动供应链、资金链与数据链“三链融合”。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是提升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服务能级的应有之义。”市政协委员、市商务委副主任孙熙勇表示,重庆承启东西、牵引南北、通江达海的优势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等产品高效“出海”,折射出重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破浪前行的澎湃之势,“下一步,我们将实施‘6+5’行动计划,通过推动标准衔接融合、双向渠道再造、数字联通赋能等六大工程,提升电子信息、通用机械、汽摩及零配件等五大产业内外贸一体化水平,将内外贸融合发展演变为重构区域经济生态的‘基因工程’,加速内陆开放,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重庆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感受,那就是‘振奋’。”市政协委员、经济委副主任,重庆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伟谈到,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的部署要求,让重庆机场集团倍感责任重大。“随着今年4月9日T3B航站楼正式投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3座航站楼+1座卫星厅+4条跑道’运行格局形成。接下来,重庆机场集团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能级,充分激发终端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万吨、飞机起降58万架次的运行保障能力,以实际行动助力重庆加快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打造引领内陆开放的国际航空枢纽。
市政协委员、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敏表示,将带领公司充分发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优势,积极助力在跨境公路运输领域从规则使用方向制定方转变。同时,加快建设智能公路港,不断提升服务体验。她说,在委员履职中要“多跑口岸、常访企业、真听吐槽”,找准痛点堵点,形成高质量提案或社情民意信息;切实发挥好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既建言献策,也解读政策”,当好“参谋员”与“监督员”,推动重庆的开放环境越来越好。
“绿色与智慧,是提升开放能级的新引擎。”市政协委员、重庆涪陵港江水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诗杰表示,将以创新转型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部署,推动沥青运输业升级:投资建造单一绿色新能源船舶,率先试点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绿色沥青船队”,以数字化提升运输安全与效率;强化与沿江仓储、公路协同,打造“水路+管道”“港口+场站”的一体化配送体系;依托枢纽优势拓展服务半径,积极承揽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和进口优质沥青资源入渝,助力重庆成为西部区域性沥青贸易与分拨中心。
“铁路是开放枢纽的重要支撑。”市政协委员,重庆铁路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叶伟明说,重庆正加快构建综合性铁路枢纽,加速形成立体高效、内畅外联、通江达海、链接全球的通道节点和交通门户;持续拓展四向出渝通道,强化路网枢纽作用;推进枢纽内联互通,增强衔接周边组团能力;加快完备枢纽站群体系,进一步提升客货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物流通道建设,进一步带动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