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蕨韵
三水村因三条河沟得名——黄岭沟、老河沟、长年沟,三条水脉常年流淌,从未辜负村庄,于是有了这个名字,记住三水滋养的一辈辈子孙。如今留在村里的人不多,但无论走得多远、多风光,三水都是共同的生命之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万州区新乡镇三水村并没有显赫的名气,就是一个长江边的普通村庄。最近三四十年,特别是最近二十年,三水村一下名声大振,大家都觉得三水应该叫四水——因为一种植物。
它的名字叫荷叶铁线蕨。
民间曾称它为“荷叶金钱草”,因叶片似荷、形如钱币,虽与普通金钱草不同,却因某些药用功效被重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武汉中医药研究所在万州武陵镇设收购站,一船船将它运往武汉。1978年3月,植物学家林尤兴在长江边太白岩首次发现其踪迹,后在万州、石柱、涪陵等地零星寻到踪迹,命名为“荷叶铁线蕨”。人们这才惊觉,这种在蕨类族谱里扎根亿年的“活化石”,仅存于三峡地区,且在万州山林中已濒危,成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CR)物种,外号“植物大熊猫”。
三水村成了它最后的家园。
我是在三峡珍稀植物园大棚里见到荷叶铁线蕨的——荷叶铁线蕨长得矮小,高度在5厘米至20厘米之间,根茎直立,犹如铁丝一样纤细,却俏丽地挺立着。叶子簇拥而生,呈椭圆肾形,边缘装饰着圆钝的齿牙,背面则点缀着稀疏的棕色长软毛,如同铜钱般大小,有点像袖珍版的“荷叶”。
植物园荷叶铁线蕨有7个试验大棚,每一个大棚承担着不同的试验,有关于环境的,有关于土壤的,有关于繁殖的……
大棚外面墙壁上和植物园道路两边石壁上都挂着一排排种植着荷叶铁线蕨的“挂袋”,由很粗的无纺布做成,就像从前收发室的那些信件袋。我觉得那是写给自然的“信”。
这些“信”的源头在三水村。2015年6月1日,植物园的廖炳带着成定宽、周伟、马冲住进三水村,在山林里守了三个月,只为读懂它的生长密码。9月1日开学日,他们从山岩移栽下500株——后来证实,9月正是分株栽培最佳时节。2020年,万州林业科研团队用5年破解土壤、光照、养分密码,将500株繁育至5万株,到了让荷叶铁线蕨回归山野的时候!
我们决定到三水村去,去看望那些回到家乡的荷叶铁线蕨。
知道我们要来,老支书易华明很早就在老堰沟上等着我们。他过去是药材收购站的收购员,如今是荷叶铁线蕨的守护员。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不久前在巡护山林的时候,隐约发现老堰沟一处悬崖下长着很大一片,回家取来望远镜确认果然有。
我们去看望林业科研人员去年回归种植的100株荷叶铁线蕨。科研人员特意种回当年移栽的原址,活下来79株——因去年连续高温,长势未达预期,却有15株是新生的小植株,它们开始在地下找根系、寻家人,学会在故土自主蔓延。
夕阳下,山影、树影、人影拉长,天地间漫着温柔宁静。古院落总让人惊叹岁月,可谁能说清,这些岩缝里的小荷叶,在三水村山溪边守望了多少世纪?
暮色中,我们与它们共仰星空。河水声潺潺,仿佛在说亿万年前的风声——那时,它们的祖先或许正以同样姿态,见证地球变迁。
明天要去那处悬崖。那里藏着更大片的荷叶铁线蕨。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