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协奏曲
9月17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齐聚山城、碰撞思想,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在此相遇,汇成一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人乐章。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重庆如何更好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近日,我市不少政协委员积极为此建言献策。
“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应以‘长江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旅发展新路径,塑造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重庆品牌’,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在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看来, 应在构建长江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新格局、优化青年消费群体沉浸式互动文旅新体验、推动美丽重庆文旅产品创新与文旅产业升级等方面下足功夫。他举例说,“可以深化生态文化内核,依托长江三峡深厚的历史与神话资源,将中华传统生命观、生态观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结合,重塑‘丰都鬼城’‘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三大文旅节点的生态文化内核与时代价值,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注入新活力,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生态保护意义的旅游创新典范。”
“长江文化保护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长江流域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引起市政协常委、市高法院副院长蒋佩佚重视。她呼吁综合施策,加大环境犯罪查处打击力度,持续推进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等建设,利用遥感监测、无人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流域自然资源监管力度,强化环境违法犯罪日常监管,规范环境犯罪高发行业治理,做实做细环境法治宣传教育,以法治力量推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在9月17日晚举行的‘重庆之夜’长江文明论坛专场音乐会上,我们乐团奏响了兼具地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多元曲目,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第二圆舞曲》《长江之歌》等,在长江岸边串联起一场跨越中西、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对话。”市政协委员、重庆交响乐团团长刘广表示,音乐不分国界,无需过多语言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接下来将持续打造“重庆之夜”音乐会品牌,努力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为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贡献。
音乐盛宴落幕后,50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无人机灯光秀让夜空瞬间成为巨型画布,神女峰、夔门、白鹤梁、石宝寨、大足石刻……灵动光影串联起长江文明的千年脉络。“将无人机等技术与文化相融合,讲述文化故事,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让长江文明能以更鲜活、直观的方式被大众所熟知。”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马欣建议,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中更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制定更多扶持政策,强化先进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长江文化蕴含的“江河共生、文明永续”的精神内核,在数智浪潮中与当代人形成情感共振。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推动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重庆扎实推进长江遗产保护,深入挖掘长江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协调联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这让市政协常委、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交通大学期刊社社长任其亮很有感触,“建议川渝两地持续在规划编制、文化保护、文旅融合、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一体化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建设,加快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标志性成果,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贡献川渝力量。” (记者 陈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