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农民增收“金纽带”
市政协围绕“优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 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开展界别协商
如何更好联农带农富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9月23日,市政协围绕“优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 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开展界别协商,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来自市农业农村委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
为提升协商实效,今年5月至9月,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组织调研组赴万州、江津、长寿、奉节等区县调研,深入了解我市联农带农富农的主要做法、进展与存在的短板弱项,并赴海南省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委员们调研发现,当前影响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效能的主要因素包括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特色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才能筑牢联农带农基础。”市政协常委、市农科院院长苟小红呼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主体融合发展,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联农带农实效。他建议,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激发经营主体参与带农的积极性。
市政协委员、垫江县政协主席郑小波十分关注农民技能培训。他提出,当前农民培训存在供需衔接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不均、方式不够灵活、后续服务脱节等问题。“建议建立精准化供需对接机制,支持‘土专家’进入市级师资库,创新‘田间课堂’‘线上学习+线下实操’等培训方式,并建立常态化跟踪服务机制,提升农民职业技能。”郑小波说。
金融活水如何更好滋养乡村?市政协委员、农发行重庆市分行行长李楠提出,应深化政银协同机制,构建政策引领与优势互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金融供给,完善全链风控与风险分担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金融动能。
市政协委员、渝北区政协主席颜其勇认为,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对促农增收十分重要。他建议,构建现代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体系,搭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并强化“三资”监管,拓宽联农带农富农渠道。
“涉农政策碎片化,‘九龙治水’现象突出;政策执行短时化,‘政府热农民冷’矛盾凸显;资源配置分散化,‘撒胡椒面’式投入普遍。”市政协委员、城口县政协主席何国兵呼吁,整合政策资源,构建协同高效工作机制,强化涉农政策及资金实质性整合,建立农民群众参与的正向激励机制,并完善涉农政策绩效评估制度,提升政策综合效能。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唐双福认为,联农带农富农需围绕“产业带、利益联、就业保、政策推”四个关键环节发力。具体包括:做大“土特产”优势、做强加工“头羊”、做精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有“黏合力”的链主企业、规范合作社机制、深化就业创业;做活订单农业、优化产权合作、推广新型服务;整合政策、强化科技数字赋能、优化金融保险服务、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听取意见建议后,市农业农村委负责同志现场回应表示,委员们所提建议针对性强、富有前瞻性,将认真研究吸纳,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政策,织密促农增收的“金纽带”,为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供坚实支撑。